拉肚子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可能伴随腹痛、腹胀、里急后重感等症状。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主要由感染、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
1. 排便异常腹泻时排便次数明显超过日常频率,每日可达3次以上,粪便性状改变为稀便、水样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急迫感,甚至失禁。感染性腹泻可能伴随黏液或血丝,需警惕细菌性或寄生虫感染。
2. 腹部不适多数腹泻患者会出现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排便后可能暂时减轻。肠鸣音亢进、腹胀常见,部分患者因肠痉挛出现持续隐痛。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蜷缩体位,家长需注意脱水迹象如尿量减少、囟门凹陷。
3. 全身症状急性腹泻可能引起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反应。严重脱水时会出现口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电解质紊乱可导致肌无力、心律失常,婴幼儿可能出现嗜睡或烦躁。轮状病毒等感染常先出现呕吐后腹泻。
4. 伴随体征细菌性痢疾多伴里急后重、脓血便;食物中毒常见恶心呕吐;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炎症性肠病可能伴体重下降、关节痛。长期腹泻需警惕乳糖不耐受、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
5. 病理机制渗透性腹泻因肠腔内渗透压增高,如乳糖酶缺乏;分泌性腹泻由细菌毒素激活肠上皮细胞分泌,如霍乱;渗出性腹泻因肠黏膜损伤,如溃疡性结肠炎;动力异常性腹泻见于甲亢、糖尿病胃肠病变。不同机制决定粪便性状差异。
腹泻期间建议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选择低渣、低脂饮食如米汤、面条。避免生冷、高糖及乳制品。若出现持续48小时以上腹泻、血便、高热或严重脱水,需及时就医排查诺如病毒、沙门氏菌等病原体。注意便后洗手,餐具消毒以阻断传染性腹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