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检查最准确的方法是低剂量螺旋CT,能早期发现毫米级肺结节,敏感度是胸片的10倍。其他高精度检查包括支气管镜、PET-CT和肺功能检测,需根据症状选择。
1. 低剂量螺旋CT(LDCT)
目前被国际肺癌筛查指南列为首选,辐射量仅为常规CT的1/5,可检出2-3毫米的微小结节。建议40岁以上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人群每年筛查,检出率可达94%。扫描时需屏住呼吸8-10秒,全程无创。
2. 支气管镜检查
对中央型肺癌诊断率达90%,可同时进行活检和刷检。电子支气管镜能观察4-5级支气管,超声支气管镜(EBUS)还能穿透支气管壁取样。检查前需禁食6小时,局部麻醉可能引起短暂咳嗽。
3. 肺功能检测
金标准是肺弥散功能检测(DLCO),精确评估肺泡气体交换能力。用力肺活量(FVC)和1秒率(FEV1/FVC)可诊断慢阻肺,误差率小于3%。测试时需配合技师指令做爆发性呼气。
4. PET-CT检查
对肺癌分期准确率超95%,通过18F-FDG显像判断病灶代谢活性。假阳性可能发生在结核活动期,检查前需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孕妇和幽闭恐惧症患者慎用。
临床应根据指征组合检查:筛查肺结节首选LDCT,咳血患者需支气管镜,术前评估要加肺功能,疑难病例建议PET-CT。三甲医院呼吸科通常配备全套设备,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特殊检查需提前预约。任何异常阴影都应3个月后复查对比,持续存在的6mm以上结节建议多学科会诊。
灰尘进入肺部后,部分可被人体自然清除,但长期大量吸入可能导致尘肺等不可逆损伤。关键取决于灰尘类型、吸入量和肺部自洁能力。
1. 肺部自洁机制
健康肺部通过黏液纤毛系统清除异物。气管和支气管内壁的纤毛通过摆动将粘附灰尘的黏液推向咽喉,最终以痰液形式排出。肺泡内的灰尘由巨噬细胞吞噬后经淋巴系统代谢。
2. 无法排出的情况
直径小于2.5微米的PM2.5颗粒可直接沉积在肺泡。石棉、硅尘等工业粉尘会引发慢性炎症,导致纤维化病变。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会使清除系统超负荷,形成永久性沉积。
3. 促进排尘的方法
增加水分摄入每天2000ml以上稀释痰液,饮用罗汉果茶、梨汁等润肺饮品。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每天3组深呼吸练习增强纤毛运动。食用白萝卜、银耳等富含多糖的食物促进黏液分泌。
4. 医疗干预手段
雾化治疗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分解粘稠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术适用于短期大量粉尘吸入。低剂量CT检查可早期发现尘肺病变,肺功能检测评估损伤程度。
粉尘暴露后出现持续咳嗽、胸闷超过两周需就医。煤矿、石材加工等从业人员应每年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佩戴N95口罩降低吸入风险。肺部沉积的不可逆损伤重在预防,有效防护比事后处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