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急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疾病,需要立即就医处理,以防止肠管坏死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导致急性肠梗阻的原因较多,包括肿瘤、肠粘连、肠扭转等。若病情未及时控制,可能引发感染、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出现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诊治。
1. 急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
急性肠梗阻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包括:
肠粘连:这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原因,手术或感染导致肠壁异常粘连,引起肠道通路阻塞。
肿瘤阻塞:肿瘤在肠腔内生长可能压迫肠管,导致肠内容物无法通过。
肠扭转或嵌顿疝:这类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便秘患者,肠管发生扭曲或卡在疝囊中,阻断肠道。
2. 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腹部疼痛、腹胀、呕吐及停止排气排便。如果梗阻持续未缓解,肠壁缺血可能导致绞窄性肠梗阻,甚至造成肠管坏死。伴随持续性剧痛、呕吐血性物或发热时,提示病情已恶化,需紧急干预。
3. 医学诊断与治疗方法
4. 持续护理和预防措施
恢复期应重视饮食调整,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高纤维食物,以减少肠梗阻复发的风险。适量运动促进肠蠕动,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如果有既往手术史或慢性便秘史,需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面对急性肠梗阻,及时就诊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不仅可以保护肠道功能,还能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降低肠梗阻的风险。始终关注身体信号,早发现、早治疗是健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