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可通过密切监测、体位管理、药物控制、呼吸道护理和心理支持等方式护理。颅内压增高通常由脑水肿、颅内出血、脑肿瘤、感染或颅脑外伤等原因引起。
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尤其是颅内压的变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意识状态、瞳孔反应和肢体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2、体位管理:保持病人头部抬高15-30度,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避免颈部过度屈曲或扭转,以免影响脑部血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同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颅内压。
3、药物控制: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20%溶液,每次125-250ml,静脉滴注或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减轻脑水肿。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如地西泮5-10mg,口服或静脉注射缓解病人焦虑,降低颅内压波动。
4、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分泌物,防止误吸。必要时进行吸氧或机械通气,确保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定期评估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
5、心理支持:颅内压增高病人常伴有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给予心理疏导。向家属解释病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病人和家属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
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需注重饮食调节,建议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饮食,避免过量饮水。适当进行被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定期评估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病人安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