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外侧韧带比内侧韧带扭伤更常见,主要与外侧韧带结构薄弱、足部内翻机制、运动姿势不当、肌肉力量失衡以及解剖学差异等因素有关。
1、外侧韧带结构薄弱:
踝关节外侧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组成,这些韧带相对较细且分散分布,抗拉强度低于内侧三角韧带的扇形致密结构。外侧韧带在足部内翻时承受更大张力,容易发生部分或完全撕裂。
2、足部内翻机制:
人体在行走或运动时,足部内翻角度约20-30度显著大于外翻角度约5-10度。当足底突然向内倾斜超过生理范围,外侧韧带会被过度牵拉,而内侧韧带因处于松弛状态不易受损。这种生物力学特性使外侧韧带扭伤占全部踝关节扭伤的85%以上。
3、运动姿势不当:
篮球起跳落地、足球变向跑动等动作中,足部常处于跖屈内翻位,此时外侧韧带张力达到峰值。若落地时重心不稳或踩踏不平表面,缺乏肌肉协同保护的外侧韧带首当其冲受损,临床常见距腓前韧带单独撕裂病例。
4、肌肉力量失衡:
腓骨肌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力量通常弱于内侧胫骨后肌,这种动态稳定系统的不平衡使足部内翻趋势加剧。长期穿高跟鞋或踝关节背屈活动不足者,腓骨肌群更容易出现废用性萎缩,进一步增加外侧韧带负荷。
5、解剖学差异:
距骨滑车前宽后窄的形态使踝关节跖屈时稳定性下降,此时外侧韧带成为主要稳定结构。相较之下,内侧三角韧带与胫距关节面形成骨性嵌合,且得到胫骨后肌和屈趾肌群的强力支撑,损伤概率显著降低。
预防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需加强腓骨肌群力量训练如弹力带外翻练习,运动时佩戴护踝或使用肌内效贴增强稳定性。日常应避免在疲劳状态下进行剧烈变向运动,选择鞋帮较高、鞋底防滑的运动鞋。急性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采用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的应急处理,48小时后可进行踝泵运动促进淋巴回流。若出现持续肿胀或关节不稳,需及时就医排除韧带完全断裂可能,必要时进行磁共振检查评估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