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抽搐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防止受伤、观察记录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应对。高热抽搐通常由体温骤升、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性疾病、电解质紊乱、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坦安全处,解开衣领保持颈部伸展,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切勿强行撬开牙关或塞入异物,避免造成二次伤害。观察口唇颜色变化,如出现青紫需立即调整体位。
2、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为宜。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浴,避免寒战加重抽搐。可配合退热贴敷于额头,同时保持环境通风降低室温。
3、防止受伤:
移开周围尖锐物品,在抽搐肢体下垫软物保护。不要按压或约束抽搐肢体,避免骨折风险。发作期间记录抽搐持续时间、肢体表现和意识状态,这些信息对后续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4、观察记录症状:
详细记录抽搐开始时间、持续时长、抽搐形式全身性或局部性、是否伴随眼球上翻或口吐白沫。注意观察发作后意识恢复情况,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短暂嗜睡,此为正常现象。
5、及时就医:
首次发作或抽搐超过5分钟需立即送医。反复发作、伴随喷射性呕吐或意识障碍者应呼叫急救。就医时携带体温记录和发作视频资料,帮助医生判断是否为热性惊厥或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日常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时及时使用退热药物。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发热期间可饮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保持居住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度包裹导致散热不良。有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在疫苗接种前应告知发热时需加强看护。合理补充含锌、镁的食物如坚果、深绿色蔬菜,有助于神经系统稳定。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