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捏法主要通过拇指与食指、中指配合,对特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有节奏的捏提操作。常用手法包括捏脊法、捏五指节法、捏合谷法、捏足三里法及捏耳垂法。
1、捏脊法:
操作时让患儿俯卧,暴露背部皮肤。施术者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从尾椎骨端开始,沿脊柱两侧向上捏提皮肤,每捏三下提拉一次,直至大椎穴。此法常用于调理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
2、捏五指节法:
以拇指和食指依次捏住患儿五指末节关节,从拇指到小指逐个轻捏3-5秒。重点刺激指腹处的井穴,能缓解感冒发热症状。操作时需保持指关节自然弯曲,力度以皮肤微红为度。
3、捏合谷法:
用拇指指腹按压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穴,同时食指在掌心对应位置配合捏拿。适用于头痛、牙痛等症,每次持续捏压10秒后放松,重复3-5次。注意观察患儿表情,避免用力过猛。
4、捏足三里法:
定位膝盖外侧凹陷下三寸处,拇指与食中指呈钳形捏住穴位肌肉组织,做轻柔的旋转揉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每次操作2-3分钟。皮肤娇嫩者可在穴位处涂抹少量爽身粉防摩擦。
5、捏耳垂法:
双手拇指与食指轻捏耳垂中部,先向下牵拉再快速松开,重复5-8次。该手法通过刺激耳部反射区,能缓解惊厥不安。操作前需修剪指甲,避免划伤皮肤。
实施小儿推拿前应确保环境温暖,患儿处于清醒平静状态。操作时力度需均匀柔和,以皮肤微红、患儿无抗拒为适宜标准。每日总操作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饭后半小时内避免推拿。配合清淡易消化饮食,如山药粥、南瓜糊等,避免生冷油腻食物。推拿后可适当饮用温水,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调理效果。若患儿出现皮肤破损、发热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