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补充水分、调节环境、中医辅助等方式实现。体温升高通常由感染、炎症反应、代谢异常、中暑或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
1、物理降温:
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置于额头,避免局部冻伤。退热贴含薄荷等成分,能通过皮肤传导降低局部温度。物理降温适用于38.5摄氏度以下发热,操作时需避开胸前区及腹部。
2、药物干预:
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幼儿。布洛芬具有抗炎镇痛双重功效,胃肠道不适者需慎用。阿司匹林禁用于儿童发热,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药物使用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3、补充水分:
发热时呼吸加快及出汗导致体液流失,每升高1摄氏度体温需增加10%补液量。可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或新鲜椰子水,避免含糖饮料加重脱水。观察尿液颜色应为淡黄色,深色提示需加强补水。老年患者需警惕低钠血症。
4、调节环境:
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湿度50%-60%有利于散热。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及时更换汗湿的床单被套。避免使用电热毯或过度包裹,特别是婴幼儿易诱发捂热综合征。夜间睡眠时可调暗灯光,减少环境刺激。
5、中医辅助:
推拿可采用清天河水手法,用食指中指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耳尖放血需专业医师操作,适用于高热无汗症状。金银花、薄荷等中药煎汤擦浴时,需测试皮肤是否过敏。刮痧后需避风保暖,6小时内不宜洗澡。
发热期间建议选择小米粥、藕粉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蛋白饮食增加代谢负担。可适量进食西瓜、梨等含水分水果。退热后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量。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卧室夜间保持通风。若反复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意识改变、皮疹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