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腹泻通常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常见的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艰难梭菌。这些病原菌通过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导致肠道感染,进而引发持续性腹泻。治疗需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抗生素、调整饮食和补充电解质。
1、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是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主要通过未煮熟的食物(如鸡蛋、肉类)传播。感染后会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治疗上,轻度感染可通过口服补液盐和休息缓解,严重时需使用抗生素如环丙沙星或阿奇霉素。饮食上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香蕉,避免高纤维和油腻食物。
2、志贺氏菌感染
志贺氏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后症状包括水样便、腹痛和发热。治疗上,抗生素如头孢曲松或阿莫西林是主要选择。同时,补充电解质溶液(如口服补液盐)和避免脱水至关重要。饮食上可适量摄入酸奶,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3、艰难梭菌感染
艰难梭菌感染多与长期使用抗生素有关,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症状包括严重腹泻、腹痛和发热。治疗上,需停用原有抗生素,改用针对艰难梭菌的药物如万古霉素或甲硝唑。饮食上建议增加益生菌摄入,如发酵食品(泡菜、酸奶),并避免高糖和高脂肪食物。
顽固性腹泻的治疗需结合病原菌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和调整饮食是恢复的关键。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务必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