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外露骨端需立即进行专业医疗处理,主要措施包括伤口保护、止血固定、预防感染、及时转运和手术治疗。
1、伤口保护:
外露骨端严禁自行复位或触碰,应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料覆盖伤口。避免使用棉花等易粘连材料,防止异物残留。覆盖时注意不要加压,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2、止血固定:
出血可采用间接压迫法,在伤口近心端用绷带加压包扎。骨折肢体需用夹板超关节固定,固定范围需包含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时保持伤肢中立位,避免扭转或牵拉外露骨骼。
3、预防感染:
开放性骨折感染风险极高,现场处理时禁止冲洗伤口或涂抹药物。可口服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克林霉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破伤风免疫史不明确者需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4、及时转运:
伤者需保持平卧位转运,转运途中避免颠簸。外露骨端需持续保持湿润,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敷料覆盖。记录受伤时间、机制和现场处理措施,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5、手术治疗:
最终治疗需在手术室进行清创复位,常用术式包括外固定架安装、内固定钢板螺钉固定等。严重污染伤口可能需多次清创,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时需进行显微外科修复。
伤后康复期需加强营养支持,每日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1.5克/公斤体重,多食用鱼类、蛋类及乳制品。肢体肿胀消退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关节活动度练习。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避免过早负重。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就医。心理上需正视康复过程的长期性,可通过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