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后腹泻可能由病毒损伤肠黏膜、肠道渗透压改变、肠道菌群失衡、继发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益生菌、乳糖酶等药物缓解。
1. 病毒损伤肠黏膜轮状病毒侵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黏膜脱落,使肠道吸收面积减少。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会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建议家长及时补充水分,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2. 肠道渗透压改变未被吸收的糖类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导致水分反向渗入肠腔。病毒感染还会使双糖酶活性下降,加重渗透性腹泻。家长需注意喂养低乳糖配方奶,必要时使用口服补液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肠道菌群失衡病毒破坏肠道正常微生态环境,致病菌过度繁殖产生肠毒素。表现为大便酸臭伴泡沫,可遵医嘱使用布拉氏酵母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菌群。
4. 继发乳糖不耐受受损肠黏膜暂时性缺乏乳糖酶,未分解的乳糖发酵产气刺激肠蠕动。典型症状为进食后水样便伴腹胀,家长需暂时改用无乳糖饮食,或配合乳糖酶制剂帮助消化。
轮状病毒腹泻期间应继续母乳喂养,辅食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