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通过观察粪便虫体、肛周瘙痒、脐周隐痛、食欲异常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初步判断是否感染蛔虫。蛔虫病主要由饮食卫生不良、接触污染源等因素引起,需通过粪便检查确诊。
1、粪便虫体蛔虫成虫体长15-35厘米,呈白色或淡红色线状,感染严重时可能随粪便排出活体或死虫。若发现粪便中有此类虫体,需立即收集样本送检。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左旋咪唑片等驱虫药物,同时彻底消毒衣物及床上用品。
2、肛周瘙痒雌性蛔虫夜间在肛周产卵可能引发局部瘙痒,儿童可能因抓挠导致皮肤破损。家长需注意孩子夜间睡眠不安、频繁搔抓肛门的行为。该症状需与痔疮或湿疹鉴别,通过透明胶带法采集肛周样本镜检可发现虫卵。治疗期间家长应每日为孩子更换并煮沸消毒内裤。
3、脐周隐痛蛔虫寄生于小肠可能引发间歇性脐周钝痛,疼痛无规律且与饮食无关。严重感染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肠梗阻。腹痛发作时可暂禁食并热敷腹部,确诊后使用双羟萘酸噻嘧啶颗粒等药物驱虫,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
4、食欲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亢进却体重下降,或出现异食癖如啃食泥土、纸张等。这种异常行为与蛔虫消耗宿主营养有关。儿童出现此类症状时,家长需记录饮食变化并检查粪便。营养补充应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瘦肉,配合复合维生素B片改善代谢。
5、营养不良长期感染会导致面色萎黄、毛发干枯、生长发育迟缓,儿童可能出现身高体重低于同龄标准。严重者可能引发蛔虫性肺炎或胆道蛔虫症。除规范驱虫治疗外,需逐步增加营养摄入,优先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和锌剂如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
预防蛔虫感染需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用生水、生熟食分开处理。儿童应定期修剪指甲避免藏匿虫卵,幼儿园等集体机构需做好玩具消毒。出现疑似症状后避免自行服用驱虫药,需通过粪便检查确诊感染类型。驱虫治疗2周后应复查粪便,家庭成员需同步检查以防交叉感染。日常可适量食用南瓜子、胡萝卜等辅助肠道健康,但不可替代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