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针对血小板表面抗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常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药物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1、免疫异常机体免疫系统错误识别血小板为外来物质产生抗体,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可检测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确诊。
2、输血反应输血后产生的同种异体抗体可破坏供体血小板,多发生于多次输血或妊娠后人群,临床可见输血后紫癜,需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避免反应。
3、药物诱导肝素、奎宁等药物可能作为半抗原与血小板结合诱发抗体产生,通常在用药后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停用可疑药物后多可自行恢复。
4、妊娠相关孕妇可能产生抗胎儿血小板抗体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需监测胎儿血小板计数,严重时需宫内输注血小板。
发现血小板抗体阳性需完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慎用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