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热可能由生理性体温波动、感染性疾病、免疫反应、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抗感染治疗、免疫调节、病因治疗等方式缓解。
1、生理性因素剧烈活动或穿衣过多可能导致体温短暂升高至37.5-38℃,表现为面部潮红但精神正常。家长需及时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腋窝等部位,无须使用退热药物。
2、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肠道病毒感染常见于婴幼儿,体温多维持在38℃以下,伴随流涕或轻度腹泻。可遵医嘱使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重组人干扰素α1b喷雾剂型。
3、细菌感染中耳炎或尿路感染可能导致持续低热,伴有局部疼痛或排尿异常。家长需观察患儿排尿频率,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药物。
4、非感染因素川崎病或风湿热等免疫性疾病早期表现为长期低热,伴随皮疹或关节肿痛。需进行血沉等检查,治疗需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丙种球蛋白、泼尼松片等免疫调节药物。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增加水分,体温超过38.5℃或持续3天以上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