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影响肝脏和神经系统,典型表现为肝硬化、角膜K-F环和锥体外系症状。
1、遗传缺陷: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铜离子在肝脏、大脑等器官异常沉积,需通过青霉胺、锌制剂等药物促进铜排泄。
2、肝脏损害:早期出现转氨酶升高,进展为肝硬化时可出现腹水、黄疸,需结合肝功能检查和肝脏活检确诊,严重时需肝移植治疗。
3、神经症状:铜沉积于基底节区引发肌张力障碍、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MRI显示豆状核异常信号,可选用曲恩汀联合康复训练改善症状。
4、眼部特征:角膜周边可见棕绿色K-F环,需通过裂隙灯检查确认,该体征具有诊断特异性,常作为筛查指标之一。
患者需终身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动物肝脏、坚果等高铜食物,定期监测血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育龄期患者应进行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