袢利尿药引起耳毒性主要与内耳电解质平衡破坏、耳蜗血管纹损伤、毛细胞功能障碍、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常见袢利尿药包括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依他尼酸。
1、电解质紊乱袢利尿药抑制钠钾氯共转运体导致内耳淋巴液离子浓度改变,可能引发耳鸣或听力下降,需监测电解质并调整剂量,可配合氯化钾缓释片、门冬氨酸钾镁片等纠正电解质失衡。
2、血管纹损伤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耳蜗血流量,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血管纹萎缩,表现为渐进性听力减退,必要时可更换为氢氯噻嗪等低耳毒性利尿剂。
3、毛细胞缺氧内耳毛细胞对缺氧敏感,呋塞米等药物可能通过影响氧化应激通路导致细胞损伤,急性期可使用甲钴胺片、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神经营养药物。
4、遗传因素线粒体DNA突变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耳聋,有家族史患者应避免使用袢利尿药,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替代药物可选择螺内酯等保钾利尿剂。
使用袢利尿药期间建议定期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出现耳鸣眩晕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与其他耳毒性药物联用,肾功能不全者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