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补充益生菌可能有助于减少部分炎症反应,但具体效果需结合个体差异和炎症类型综合评估。益生菌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屏障功能等机制影响炎症水平。
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慢性低度炎症相关,特定益生菌株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可通过竞争性抑制致病菌定植、分泌短链脂肪酸等途径减轻肠道炎症。临床研究显示,鼠李糖乳杆菌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轻度炎症有一定辅助作用,而嗜酸乳杆菌可能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黏膜炎症反应。部分益生菌还能促进抗炎细胞因子分泌,间接调节全身免疫状态。
但益生菌对急性感染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有限。严重肠道病变如克罗恩病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爆发期时,单靠益生菌无法控制炎症进展。某些特定菌株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可能引发机会性感染,而过度补充益生菌反而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
选择益生菌制剂时应注意菌株特异性,不同菌株对应不同炎症类型。建议优先选择临床验证有效的菌株组合,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日常可通过无糖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补充益生菌,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促进益生菌定植。若存在明确炎症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规范抗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