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差异较大,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平均存活期约8-10年,规范治疗者预期寿命可接近正常人群。生存时间主要与治疗时机、药物依从性、并发症管理等因素相关。
早期诊断并坚持规范抗病毒治疗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目前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使患者免疫功能维持在相对正常水平。治疗达标者体内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限以下,CD4+T淋巴细胞数量通常能恢复至每微升500个以上。这类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概率显著降低,生存质量与普通人群差异不大,多数可存活30年以上。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CD4细胞计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未接受治疗或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预后较差。HIV病毒会持续破坏免疫系统,当CD4细胞低于每微升200个时,可能发生卡波西肉瘤、肺孢子菌肺炎等严重机会性感染。进入艾滋病期的患者若未及时控制并发症,生存期可能缩短至1-3年。合并乙肝、结核等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影响预后。部分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耐药性等问题导致治疗中断,也会加速病情进展。
除药物治疗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预后。艾滋病患者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规律锻炼可增强体质,但需控制运动强度。戒烟限酒能减少对免疫系统的额外损伤。定期进行口腔护理和皮肤清洁,预防继发感染。心理疏导同样重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建议每3-6个月进行全面体检,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