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适量食用对健康人群无明显危害,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引发口干、头痛等不适症状,或加重高血压、肾病等基础疾病。
谷氨酸钠作为食品增鲜剂,在正常烹饪剂量下可被人体代谢。部分人群一次性摄入超过3克可能出现短暂性口周麻木、面部潮红等“中国餐馆综合征”表现,这与个体对谷氨酸钠的敏感度相关。日常饮食中,加工食品、快餐、酱料往往含有隐性味精,长期过量可能干扰钠钾平衡,增加心血管负担。对于肾功能不全者,过量钠摄入会加重水肿和血压波动。
味精在高温烹饪时可能生成焦谷氨酸钠,虽然尚无明确致癌证据,但建议避免油炸等高温烹调方式。孕妇、婴幼儿及代谢异常人群应控制摄入,高血压患者需注意每日钠总量控制。合理做法是减少味精的同时限制酱油、腌制品等高钠调味品的使用。
建议通过天然食材如香菇、海带、番茄等提鲜替代部分味精,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000毫克以内。烹饪时后放味精可减少高温分解,同时保持饮食多样化,避免单一调味品过量使用。出现持续头痛、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排查钠摄入过量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