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患者饮食应以易消化、低刺激、营养均衡为原则,主要通过调整食物种类和进食方式来缓解症状。
1、少食多餐每日进食5-6次,每餐控制在七分饱。过度饥饿或过饱均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损伤。可选择软烂米饭、馒头等主食,搭配蒸蛋、嫩豆腐等低纤维蛋白质,避免一次摄入大量食物导致胃部扩张。
2、避免刺激性食物严格限制辣椒、生蒜、浓茶等辛辣燥热食物,减少咖啡、酒精、碳酸饮料对胃壁的直接刺激。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和加工肉制品的高盐成分可能诱发胃黏膜炎症,熏烤类食物中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可能加重病情。
3、选择优质蛋白优先采用清蒸、炖煮方式烹饪鱼类、鸡胸肉等低脂肉类,每日摄入量控制在100-150克。适量食用低脂牛奶、酸奶可帮助中和胃酸,但乳糖不耐受者需改用舒化奶或豆浆替代。
4、控制膳食纤维急性发作期需暂时减少芹菜、竹笋等粗纤维蔬菜,缓解期可逐步添加煮软的胡萝卜、南瓜等。水果宜选择香蕉、苹果等低酸品种,避免空腹进食柑橘类高果酸水果刺激胃黏膜。
5、合理烹调方式采用蒸、煮、烩等低温烹饪,禁用油炸、油煎等高油脂做法。食材处理时应充分切碎剁细,肉类先去筋膜再烹调。汤品宜清淡,撇除表面浮油,避免浓肉汤、骨头汤等高嘌呤食物诱发胃酸过量分泌。
慢性胃病患者需长期保持饮食规律,进食时细嚼慢咽,餐后适度散步帮助消化。注意观察个体对特定食物的反应,如出现腹胀、反酸等症状应及时调整食谱。合并贫血者可适量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但需与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同食以提高铁吸收率。日常可记录饮食日志帮助识别敏感食物,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