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痛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功能评估等综合手段进行诊断鉴别。内脏痛可能由胃肠痉挛、胆囊炎、胰腺炎、泌尿系统结石或心肌缺血等疾病引起,需结合疼痛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明确病因。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疼痛的起病时间、诱因、性质及缓解因素。内脏痛多表现为钝痛或绞痛,定位模糊,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或出汗。需了解既往病史、用药史及家族史,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引发胃肠黏膜损伤。记录疼痛与饮食、体位或活动的关联性,例如餐后加重的上腹痛可能与消化性溃疡相关。
2、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叩诊和听诊评估腹部脏器异常。胆囊炎患者可出现墨菲征阳性,胰腺炎常有上腹压痛伴肌紧张。听诊肠鸣音亢进或消失可提示肠梗阻。需注意非腹部脏器的牵涉痛,如心肌梗死可能表现为上腹痛,需结合心电图排除。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适用于胆囊结石、肾结石等疾病的筛查,具有无创、便捷的优势。CT或MRI能清晰显示胰腺、肿瘤或血管病变,增强扫描可鉴别炎症与缺血性改变。消化道钡餐或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黏膜病变,如胃溃疡或克罗恩病。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判断感染或贫血,白细胞升高提示炎症反应。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是胰腺炎的重要依据,肝功能异常可能源于胆道梗阻。尿常规中红细胞增多需考虑泌尿系统结石,心肌酶谱异常则需警惕心脏疾病。
5、功能评估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捕捉心肌缺血相关的心律失常。胃肠动力检测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征。对于难以定位的慢性疼痛,可尝试神经阻滞试验辅助判断疼痛来源,如腹腔神经丛阻滞对胰腺癌疼痛的鉴别。
内脏痛患者应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急性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戒烟限酒。慢性疼痛患者可通过热敷、深呼吸训练缓解症状,但须定期复查监测潜在器质性疾病进展。若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便血等警示症状,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