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适应证主要有产后盆底肌松弛、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盆腔疼痛、盆底手术前后评估等。
1、产后盆底肌松弛妊娠和分娩可能导致盆底肌群损伤,超声可量化评估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肌肉厚度变化。产后42天筛查时若发现肌力下降伴阴道松弛,需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改善。凯格尔运动是常见的康复手段,严重者需使用盆底电刺激仪辅助治疗。
2、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或跳跃时漏尿患者可通过超声观察膀胱颈移动度,判断尿道高活动性。检查需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对比测量,尿道旋转角超过30度提示支持结构薄弱。轻中度患者可采用盐酸米多君片或盆底磁刺激治疗。
3、盆腔器官脱垂子宫或阴道壁膨出患者需测量脱垂最远端与处女膜缘距离,POP-Q分期≥Ⅱ期需干预。超声能清晰显示直肠膨出、肠疝等复合缺陷,指导选择子宫托或经阴道网片植入术。伴有排便困难者可联合排粪造影检查。
4、慢性盆腔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的下腹坠痛需排查盆膈痉挛综合征,超声可发现肛提肌异常收缩或肌筋膜增厚。部分患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可配合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或桂枝茯苓胶囊缓解症状。
5、盆底手术前后评估阴道封闭术或骶棘韧带固定术前需评估盆底缺陷类型,术后6个月复查植入材料位置及器官复位情况。超声能早期发现网片侵蚀或血肿形成,必要时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预防感染。
检查前需排空直肠并适度充盈膀胱,经会阴三维超声能多平面重建盆底结构。日常应避免长期腹压增加动作,便秘患者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周进行2-3次盆底肌锻炼有助于维持肌肉张力。出现明显症状时应及时至妇科或泌尿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