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胶质瘤是起源于脑干胶质细胞的肿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根据病理特征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
1. 病理特征脑干胶质瘤由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异常增生形成,低级别胶质瘤生长缓慢,细胞分化较好;高级别胶质瘤如胶质母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影像学上多表现为脑干区域占位性病变,可伴有水肿或出血。
2. 临床表现早期常见复视、面部麻木等颅神经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吞咽困难、肢体无力及共济失调。部分患者因脑脊液循环受阻引发头痛呕吐。儿童患者可能以斜视或步态异常为首发表现。
3. 诊断方法核磁共振是首选检查方式,增强扫描可显示肿瘤边界与周围组织关系。部分病例需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明确病理类型。需与脑干炎性病变、转移瘤等疾病鉴别诊断。
4. 治疗手段手术切除适用于外生型局限性肿瘤,多数病例采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新型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可用于复发患者。质子治疗对儿童患者具有保护正常组织的优势。
5. 预后因素低级别胶质瘤五年生存率较高,高级别肿瘤预后较差。年龄小、肿瘤体积小、KPS评分高者生存期较长。分子病理特征如IDH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影响治疗效果。
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抗氧化营养素。康复期需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和肢体平衡练习,定期复查监测肿瘤进展。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颅压波动,出现新发神经症状需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