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可能由遗传因素、心理压力、不良睡眠习惯、躯体疾病、药物或物质滥用等因素引起。慢性失眠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等症状,可通过调整睡眠环境、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部分慢性失眠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觉醒信号的敏感性较高,容易受外界干扰。建议通过睡眠日记监测睡眠模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佐匹克隆片、阿戈美拉汀片等调节睡眠节律的药物。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睡前2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
2、心理压力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会过度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褪黑素分泌异常。患者常伴有多梦、夜间惊醒,日间出现注意力下降。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重建健康睡眠认知,联合乌灵胶囊、枣仁安神胶囊等中成药调理。建议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正念冥想,建立床铺与睡眠的条件反射。
3、不良睡眠习惯睡前使用电子设备、日间补觉过长、作息不规律等行为会扰乱生物钟。这类情况多表现为睡眠碎片化、睡眠效率低下。需保持卧室温度18-22℃,使用遮光窗帘,睡前1小时饮用温牛奶。避免在卧室内进行非睡眠活动,必要时短期使用唑吡坦片辅助建立规律作息。
4、躯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疼痛、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夜间觉醒次数增加患者可能因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频繁醒来。需先治疗原发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可使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伴随关节炎疼痛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控制炎症,联合艾司唑仑片改善睡眠连续性。
5、药物或物质滥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或酒精依赖会干扰睡眠结构。表现为睡眠浅、多梦,戒断后可能出现反弹性失眠。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用药方案,酒精依赖者可用地西泮片替代治疗过渡。注意避免突然停用安眠药,防止出现戒断反应。
建立规律的睡眠-觉醒周期是改善慢性失眠的基础措施,建议每天固定起床时间,即使节假日也不宜超过1小时波动。日间保持30分钟适度运动,但睡前4小时避免剧烈活动。晚餐以易消化食物为主,控制液体摄入量以减少夜尿。若自我调节无效持续超过1个月,需到睡眠专科进行多导睡眠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依赖风险,定期评估疗效与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