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能由铁元素摄入不足、维生素B12缺乏、慢性失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素、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铁元素摄入不足铁是合成红细胞的重要原料,长期偏食或饮食结构单一可能导致铁元素缺乏。常见于素食者、节食人群及婴幼儿,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建议增加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富铁食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补铁药物。
2、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参与红细胞成熟过程,长期纯素食或胃肠吸收障碍易导致缺乏。可能出现手脚麻木、舌炎等症状。可通过食用鱼类、蛋奶制品补充,严重者需肌注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口服甲钴胺片、腺苷钴胺片等药物。
3、慢性失血月经量过多、消化道溃疡出血、痔疮反复出血等慢性失血会持续消耗体内铁储备。患者常见头晕、心悸,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氨甲环酸片控制月经过多,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胃溃疡,同时配合补铁治疗。
4、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骨髓造血能力下降。伴随感染倾向、皮肤瘀斑,需使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药物刺激造血,严重者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5、遗传性疾病地中海贫血、镰刀型贫血等遗传性血红蛋白病可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患者多有家族史,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需定期输血维持,部分患者可考虑羟基脲片治疗或基因疗法。
预防贫血需均衡摄入红肉、深色蔬菜、柑橘类水果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避免长期饮浓茶影响铁吸收。建议贫血患者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妊娠期、生长发育期人群应加强营养监测。若出现持续疲倦、指甲变脆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不可自行长期服用补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