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发霉的食物通常不能吃,即使去除霉变部分仍可能存在健康风险。食物霉变主要由霉菌污染引起,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
霉菌污染的食物表面可见霉斑时,霉菌菌丝可能已深入食物内部。日常常见的馒头、面包、水果等淀粉或水分含量高的食物霉变后,即使切除霉斑部分,剩余部分仍可能含有肉眼不可见的霉菌毒素。高温烹饪无法完全破坏黄曲霉毒素等耐热性毒素,摄入后可能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长期微量摄入可能增加肝脏损伤风险。
坚果、谷物等干燥食物霉变后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更强。花生、玉米等作物在储存过程中易受污染,霉变后可能出现苦味或变色。这类毒素对肝脏有明确致癌性,微量积累即可造成肝细胞损伤。婴幼儿、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更需避免接触霉变食物。
日常储存食物应注意保持环境干燥通风,米面粮油等应密封存放于阴凉处。发现食物霉变应及时丢弃,避免剜除霉斑后继续食用。若误食霉变食物后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对于易霉变的食物建议少量多次购买,减少长期储存带来的变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