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降低可能由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药物副作用部分抗生素、抗凝剂或化疗药物可能抑制血小板生成,表现为皮肤瘀斑或牙龈出血,需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可选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艾曲泊帕等药物。
2、病毒感染EB病毒、登革热等感染可破坏血小板,伴随发热或淋巴结肿大,需抗病毒治疗,必要时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干预。
3、自身免疫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导致抗体攻击血小板,常见黏膜出血点,治疗需采用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环孢素等药物控制病情。
4、骨髓造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等疾病影响巨核细胞分化,伴随贫血或感染,需骨髓移植或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罗米司亭进行治疗。
血小板降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适量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