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时皮肤痒可能由温度刺激、过敏反应、排病反应、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温度、局部冷敷、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
1. 温度刺激:艾灸高温可能刺激皮肤末梢神经引发瘙痒,表现为局部泛红灼热感。建议降低艾条距离或缩短灸疗时间,结束后用芦荟胶冷敷镇静。
2. 过敏反应:艾绒燃烧释放的挥发物可能诱发过敏,伴随皮疹或水肿。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严重时需停用艾灸。
3. 排病反应:中医认为体表邪气外泄可能引起短暂瘙痒,多出现在经络穴位处。通常持续数小时自行消退,可配合大椎穴刮痧促进代谢。
4. 操作不当:艾灰掉落或灸盒压迫可能导致皮肤机械性损伤。需确保艾条充分燃烧,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破损处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艾灸后出现持续瘙痒或水疱需及时就医,日常选择纯艾条减少添加剂刺激,灸前涂抹凡士林保护皮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