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可通过生食、熟食、搭配油脂、避免高温长时间烹饪、选择成熟度高的番茄等方式实现营养最大化。番茄富含番茄红素、维生素C、钾等营养素,不同食用方式对营养吸收的影响不同。
1. 生食生食番茄可最大限度保留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番茄中的维生素C遇热易分解,直接食用能避免营养流失。建议选择表皮光滑、无破损的新鲜番茄,清洗干净后切片或切块食用。胃肠功能较弱者应控制生食量,避免刺激胃肠黏膜。
2. 熟食加热处理能使番茄细胞壁破裂,释放更多番茄红素。番茄红素是脂溶性抗氧化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将番茄切块后短时间加热,如做成番茄蛋汤或番茄炒蛋,既能提高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又能保留部分维生素C。避免长时间高温炖煮导致营养流失。
3. 搭配油脂番茄红素属于脂溶性营养素,与油脂同食可促进吸收。制作番茄菜肴时可添加适量橄榄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如地中海风格的油浸番茄。番茄与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鱼类搭配,既能提高番茄红素吸收率,又能实现营养素互补。
4. 避免高温久煮番茄中的维生素C和部分B族维生素对热敏感,100℃以上长时间加热会大量流失。建议采用快炒、短时间蒸煮等烹饪方式,如番茄炒虾仁、蒸番茄酿肉。制作番茄酱时选择低温慢煮,可相对保留更多营养成分。避免反复加热剩菜导致营养破坏。
5. 选择成熟番茄完全成熟的番茄营养价值更高,番茄红素含量是未成熟番茄的3-5倍。应选择颜色鲜红、果肉柔软、蒂部周围无青色的番茄。夏季露天种植的番茄通常比反季节大棚番茄营养更丰富。储存时避免阳光直射,室温放置可促进番茄红素合成,冷藏会抑制营养转化。
日常食用番茄建议多样化搭配,可将番茄与西兰花、胡萝卜等蔬菜组合,增加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摄入。番茄虽营养丰富但不宜过量,肾功能异常者需控制摄入量。保存番茄时应避免与乙烯释放量大的水果同放,成熟番茄最好2-3天内食用完毕。出现番茄过敏症状如口腔黏膜瘙痒时应停止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