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疟疾后可能出现寒战、高热、出汗退热等周期性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贫血、肝脾肿大或脑型疟疾。疟疾主要由疟原虫感染引起,按蚊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典型临床过程分为潜伏期、发冷期、发热期和出汗期。
1、潜伏期症状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期间通常无明显症状,潜伏期长短与疟原虫种类有关。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10-20天,恶性疟为7-14天,三日疟为18-40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前驱症状。
2、典型发作期疟疾发作呈现周期性寒战高热,体温可在1-2小时内升至40℃以上,伴面色苍白、口唇青紫。高热持续2-6小时后进入出汗退热期,患者大量出汗体温骤降。间日疟和三日疟呈48或72小时规律发作,恶性疟发热不规则但症状更严重。
3、贫血表现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性贫血,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心悸。慢性感染者可出现脾功能亢进,血红蛋白可降至60-80g/L。儿童患者可能发生重度贫血伴呼吸困难,需紧急输血治疗。
4、肝脾肿大疟原虫在肝脏繁殖可引发肝细胞损伤,表现为肝区压痛、转氨酶升高。脾脏因巨噬细胞增生而进行性肿大,急性期脾脏质地柔软,慢性疟疾可出现脾硬化。腹部超声检查可见脾脏长度超过12cm。
5、重症疟疾恶性疟可能进展为脑型疟疾,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或昏迷。其他严重并发症包括急性肾衰竭、肺水肿、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孕妇感染易发生流产、死胎或新生儿低体重,需使用青蒿琥酯注射液紧急治疗。
疟疾流行区居民应使用蚊帐、驱蚊剂等防蚊措施,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需及时进行疟原虫血涂片检查。确诊后需规范使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蒿甲醚本芴醇片等抗疟药物,避免擅自停药导致复发。恢复期应补充铁剂和蛋白质,定期复查血常规直至脾脏回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