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杀的肉一般不建议立即食用,需经过适当处理后再食用。未经处理的鲜肉可能含有微生物或寄生虫,直接食用存在健康风险。
动物宰杀后肌肉会经历僵直期,此时肉质僵硬且口感较差。屠宰后1-3小时内,肌肉中的糖原分解产生乳酸,使肉质酸化。随后进入成熟期,蛋白质逐渐分解,肉质变得柔嫩。刚宰杀的肉尚未完成这一自然过程,直接烹饪会影响消化吸收。鲜肉表面可能沾染屠宰环境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这些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会快速繁殖,增加食物中毒风险。部分生肉可能携带寄生虫卵或幼虫,如猪肉可能含有旋毛虫,牛肉可能有无钩绦虫。
特殊情况下如部分少数民族传统饮食中有食用鲜肉的习惯,但需确保动物经过严格检疫。某些特殊烹饪方式如高温涮烫可能降低风险,但仍建议充分加热。生食或半生食做法需使用经过专业冷冻处理的肉类,普通鲜肉不适用。
建议将鲜肉在0-4℃环境下冷藏12-24小时后再食用,使肉质自然成熟。烹饪时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并持续2分钟,可有效杀灭常见致病微生物。处理生熟食材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购买肉类应选择正规渠道,查看检疫合格证明。若食用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