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家禽可能会得禽流感,但概率较低。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禽类或其分泌物传播。健康家禽通常不会携带高致病性病毒,规范养殖和烹饪可有效降低风险。
日常接触市场活禽或家庭散养禽类时,若禽类未表现异常且环境清洁,感染风险较小。禽流感病毒对热敏感,充分加热的禽肉和蛋类可完全灭活病毒。处理禽类后及时用肥皂洗手、避免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能进一步阻断传播途径。从事禽类养殖、屠宰或运输等职业人群需穿戴防护装备,定期对工作场所消毒。
若接触禽类后出现持续高热、咳嗽、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或接触过已知感染禽流感的禽类,需立即就医并告知暴露史。免疫功能低下者、儿童、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我国对禽流感实行严格监测,出现动物疫情时会及时采取扑杀和检疫措施,普通民众无须过度恐慌。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禽流感的关键。购买禽类产品选择正规渠道,烹饪时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摄氏度以上,生熟食材分开处理。家中饲养禽类需定期清理粪便并保持环境通风,发现禽类异常死亡应及时报告农业部门。出现呼吸道症状后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口罩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