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是因结肠供血不足导致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腹泻。该病多与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或低血压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干预以防肠坏死。
1、病因机制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主要因肠系膜动脉血流减少引起。动脉硬化是最常见原因,血管壁增厚导致管腔狭窄;血栓或栓塞可能突然阻断血流;长期低血压状态如心力衰竭、脱水等也会降低肠道灌注。部分患者与血管痉挛或血液高凝状态相关。
2、典型症状腹痛是最突出表现,多位于左下腹,呈阵发性绞痛;便血常为鲜红色或暗红色,与黏膜缺血坏死有关;腹泻可能伴随黏液排出。部分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发展为腹膜刺激征,提示肠穿孔风险。
3、诊断方法结肠镜检查是确诊首选,可见节段性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CT血管成像能评估肠系膜动脉狭窄程度;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乳酸水平增高。需与感染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鉴别。
4、治疗措施轻症患者通过禁食、静脉补液和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预防感染;中重度需使用血管扩张剂如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血流,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治疗。肠坏死患者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术后可能需使用肠外营养支持。
5、预防护理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避免脱水;低脂高纤维饮食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患者恢复期应少食多餐,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结肠功能。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蛋,避免粗纤维及辛辣食物;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出现持续腹痛或血便加重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