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饮食应注意滋阴润燥、健脾养胃、适量进补,主要有增加水分摄入、选择温补食材、控制辛辣刺激、补充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等方式。
1、增加水分摄入秋季气候干燥易导致津液耗伤,建议每日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可搭配梨汁、蜂蜜水等润燥饮品。银耳羹、百合粥等食疗方可增强滋阴效果,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蜂蜜用量。晨起空腹饮用温水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
2、选择温补食材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食材适合与粳米煮粥食用,羊肉、牛肉等红肉每周摄入不超过500克为宜。核桃、黑芝麻等坚果每日建议食用15-20克,慢性肾病患者需控制高蛋白食物摄入量。板栗炖鸡等药膳可温和补充阳气。
3、控制辛辣刺激生姜、葱蒜等调味品应减少爆炒使用方式,火锅每周不超过1次且需搭配清汤锅底。胃肠功能紊乱者需避免花椒、辣椒等香料,可改用陈皮、山楂等健胃食材。饮酒量每日不宜超过25克酒精当量。
4、补充维生素深色蔬菜每日应保证300-500克摄入,柑橘类水果选择砂糖橘、脐橙等低酸品种。鲜枣、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建议在两餐间食用,胃酸过多者应避免空腹进食。菌菇类每周可安排3-4次烹饪。
5、避免生冷食物海鲜刺身、凉拌菜等需加热后食用,冰箱取出的水果应室温放置半小时。脾胃虚寒者可用桂圆红枣茶替代冷饮,酸奶建议隔水温热饮用。晨起避免直接饮用凉白开,可改为30-40℃温水。
秋季宜早睡早起配合适度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八段锦或散步等舒缓活动。注意根据体质调整饮食方案,阴虚体质可增加西洋参、麦冬等滋补品,湿热体质需减少肥甘厚味。出现持续口干、便秘等症状时建议咨询中医师进行体质调理,慢性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保持规律三餐时间,晚餐建议在18-19点间完成,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