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梅毒的增长特点主要有发病率上升、母婴传播风险高、临床表现隐匿、筛查覆盖率不足、治疗依从性差等。妊娠梅毒是指孕妇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充分,可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或不良妊娠结局。
1、发病率上升近年来妊娠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社会流动性增加、性行为方式改变、孕前筛查未普及等因素有关。部分孕妇因缺乏规范产检或隐瞒高危性行为史,导致感染未被及时发现。妊娠合并梅毒可能增加早产、流产、死胎等风险,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
2、母婴传播风险高未经治疗的妊娠梅毒母婴传播概率极高,尤其在孕早期感染时螺旋体易通过胎盘屏障。胎儿感染后可出现肝脾肿大、骨软骨炎、贫血等先天性梅毒表现,新生儿可能出现皮肤黏膜损害、神经性耳聋等迟发症状。规范使用青霉素治疗可有效阻断传播。
3、临床表现隐匿约半数妊娠梅毒孕妇无典型硬下疳或皮疹表现,易被漏诊。部分仅表现为低热、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或通过血清固定现象(抗体持续阳性)被发现。需结合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进行诊断,避免假阴性结果。
4、筛查覆盖率不足部分地区孕早期梅毒筛查未实现全覆盖,部分流动人口或经济困难群体未能接受规范产检。建议所有孕妇在首次产检时完成梅毒血清学检测,高危人群需在孕晚期重复筛查。漏筛可能导致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病例增加。
5、治疗依从性差部分孕妇因担心药物副作用或缺乏随访意识,未完成全程青霉素治疗。治疗中断可能导致血清学治愈失败或复发。推荐使用苄星青霉素注射液分次肌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肠溶片替代,但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妊娠梅毒防控需加强孕前健康教育,推广免费筛查政策,确保感染孕妇接受规范治疗和随访。孕妇应避免高危性行为,确诊后配合完成全程抗菌治疗并定期复查血清滴度。新生儿出生后需进行体格检查及血清学检测,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哺乳期母亲若血清学未转阴,应避免母乳喂养直至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