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吃海鲜可能引发寄生虫感染、细菌性中毒或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器官损伤。主要有胃肠炎、异尖线虫病、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甲型肝炎、重金属蓄积等风险。
1、胃肠炎生海鲜中常见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可破坏胃肠黏膜,引发剧烈腹痛、水样腹泻和呕吐。轻度感染者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缓解脱水,中重度需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处理海鲜时需确保工具与生熟食分离,冷藏温度须低于4摄氏度。
2、异尖线虫病海鱼体内的异尖线虫幼虫可穿透人体消化道壁,引发持续上腹痛与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确诊后需服用阿苯达唑片驱虫,严重肠穿孔者需行腹腔镜手术。深海鱼如三文鱼、鲭鱼需在-20摄氏度冷冻7天以上才能灭活寄生虫。
3、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贝类携带的副溶血性弧菌可产生耐热毒素,12小时内即出现血便、发热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治疗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同时监测肾功能。夏季食用牡蛎、蛤蜊等贝类必须彻底煮沸5分钟以上。
4、甲型肝炎受污染的海产品可能传播甲肝病毒,潜伏期2-6周后出现黄疸、陶土样便。确诊后需隔离治疗并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保肝,重症需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沿海地区居民建议定期接种甲肝疫苗。
5、重金属蓄积大型海鱼体内蓄积的甲基汞可损伤神经系统,孕妇食用可能影响胎儿脑发育。出现肢体麻木需检测血汞浓度,必要时用二巯丙磺酸钠驱汞。建议每周深海鱼摄入不超过200克,避免选择金枪鱼、鲨鱼等高位食物链鱼类。
建议食用海鲜前采用100摄氏度以上高温烹煮15分钟,处理时佩戴手套避免交叉污染。儿童、孕妇及免疫缺陷者应完全避免生食,出现持续腹痛、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可搭配蒜泥、芥末等天然抗菌调料,但无法替代加热杀菌效果。购买时选择有检疫标识的产品,夏季避免路边摊生腌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