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腹泻带血需立即就医排查病因,可能由感染性肠炎、食物过敏、肠套叠、细菌性痢疾或炎症性肠病等引起。主要处理方式包括补液防脱水、病原学治疗、饮食调整、药物干预及必要时手术。
1. 补液防脱水腹泻带血易导致体液丢失,优先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家长需观察孩子尿量、精神状态,若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表现,需静脉补液。母乳喂养婴儿应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
2. 病原学治疗细菌感染需用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病毒感染以对症为主。寄生虫感染需用甲硝唑片,真菌性肠炎用制霉菌素。家长不可自行用药,须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
3. 饮食调整急性期禁食油腻、高糖及乳制品,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恢复期逐步添加蒸蛋、软面条等易消化食物。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需改用深度水解奶粉,乳糖不耐受者选用无乳糖配方。
4. 药物干预蒙脱石散可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便血明显可用维生素K1注射液,腹痛严重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家长需记录便血次数、颜色及量,供医生评估病情进展。
5. 手术治疗肠套叠需空气灌肠复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行肠切除。炎症性肠病重症需生物制剂治疗。术后需营养支持,家长应监测体温、腹胀情况,警惕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腹泻带血期间保持臀部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所有接触过的衣物、玩具需煮沸消毒。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2周内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定期复查便常规和血常规,观察生长发育曲线。若出现反复血便、体重不增或肛周脓肿,需排查克罗恩病等慢性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