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中出现白色蠕动的小虫子通常提示寄生虫感染,常见为蛲虫或蛔虫,需及时就医治疗。
蛲虫感染多见于儿童,成虫体长约5-10毫米,夜间可爬出肛门产卵,引起肛门瘙痒、睡眠不安等症状。蛔虫成虫体长15-35厘米,大量寄生可能导致腹痛、营养不良甚至肠梗阻。这两种寄生虫均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与卫生条件差、接触污染源有关。确诊需通过粪便检测虫卵或成虫,常用驱虫药物包括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双羟萘酸噻嘧啶颗粒等。
极少数情况下,白色虫体可能是绦虫节片。绦虫感染多因食用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猪肉或牛肉引起,节片呈扁平带状,可伴随腹痛、体重下降。此类感染需通过粪便检查或血清学检测确诊,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吡喹酮片、氯硝柳胺片等特定驱虫药。
日常需注意饭前便后洗手、彻底清洗果蔬、避免接触污染土壤。家庭成员应同步排查感染,对衣物床单进行高温消毒。若发现虫体可拍照记录供医生识别,切勿自行服用驱虫药。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等并发症,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