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科学的名义盲从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与焦虑性...
- 我把自己的安全和尊严寄托在棒球...
- 父亲角色缺位引发的危机与思考
- 父亲角色缺位引发的危机与思考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
-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君子”和“...
-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君子”和“...
- 我们所处时代的悲剧:商业利益强...
- 我们所处时代的悲剧:商业利益强...
- 你会把自己的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
- 你会把自己的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
- “杯弓蛇影”与精神病性症状形成...
- “杯弓蛇影”与精神病性症状形成...
- 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家长养出了...
- 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家长养出了...
- 人类不切实际的“趋利避害”愿望...
- 人类不切实际的“趋利避害”愿望...
-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
-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
- 精神科医生说文解字之一:见识
- 一个医生在自己人生十字路口的苦...
- 一个医生在自己人生十字路口的苦...
- 沉痛悼念遭受非正常死亡的医护人...
- 沉痛悼念遭受非正常死亡的医护人...
- 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给我们的启...
- 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给我们的启...
- 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给我们的...
- 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给我们的...
- 心理或观念性厌恶与强迫症
- 心理或观念性厌恶与强迫症
- 赌博行为的是是非非与病理性赌博
- 赌博行为的是是非非与病理性赌博
- 对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精神科医生尴...
- 对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精神科医生尴...
- 一个精神科医生对“被精神病”事...
- 一个精神科医生对“被精神病”事...
- 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
- 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
- 在人生或职场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
- 在人生或职场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
-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见怪不怪与...
-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见怪不怪与...
- 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几点要...
- 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几点要...
- 请问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该怎样治...
- 请问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该怎样治...
- 被误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儿...
- 被误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儿...
- “治病”与“治命”
- “治病”与“治命”
- 强迫症与行为治疗
- 强迫症与行为治疗
- 社交恐惧症
- 社交恐惧症
- 冲动控制障碍——病理性赌博
- 病理性赌博
- 现代迷信掩盖着的儿童强迫症
- 现代迷信掩盖着的儿童强迫症
- 我所认识的“林小枫”
- 我所认识的“林小枫”
- 从迈克尔•杰克逊的...
- 从迈克尔•杰克逊的...
-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 抑郁症
- 抑郁症
- 惊恐发作
- 惊恐发作
- 从“洁净癖”认识强迫症
- 从“洁净癖”认识强迫症
- 强迫症
- 强迫症
- 强迫性手淫
- 强迫性手淫
- 广泛性焦虑
- 广泛性焦虑
- 场所恐惧症
- 场所恐惧症
- 变相露阴癖
- 变相露阴癖
- 明星偷窃为哪般?
- 明星偷窃为哪般?
- 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
- 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
- 精神科医生说文解字之一:见识
- 作者:苗国栋|发布时间:2012-08-29|浏览量:1125次
《现代汉语词典》“见识”条目下有两个解释,其一为动词,意思是“接触事物,扩大见闻”。其二为名词,意思是“见闻,知识”。因为我是精神科医生,就习惯于寻找这个词汇所包含的精神病学或心理学意义。我是按照把“见识”作为动词看待,但对该词分解开来进行名词化解释。广州市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
我认为按照字面的意义,见识可以理解为“见过并认识”。按照这一解释,这个词汇就与心理学的记忆过程有了关系,甚至可以用于解释记忆过程的“识记、保持(保存)、再认和再生(回忆)”四个步骤。见,记忆过程的识记与保持,即对当前事物特征的感知、识别并与以往接触过的类似事物进行比较,形成印象,然后将这一印象以表象的形式保存下来。识,记忆过程的再认和再现,即接触到与记忆表象相似或相同的事物时,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表象与之比较并确定相似性或相同性,或者个体在面对具体刺激时脑海中主动浮现出相关表象。但是,这只是本人对“见识”这个词汇的一个方面的理解和解释。
我对“见识”还有另外一种理解和解释,即“见识”还是一个认知活动的过程。如果把“见”和“识”分别看作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活动过程。其中“见”,就是对事物进行接触的过程,而“识”则是积累对相应事物经验的过程。人类对客观世界甚至自己主观世界的认知过程都在不断地经历着“见”和“识”的重复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存在着谬误的认识和行为。然而,由于宇宙在空间上的广袤无垠、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而且大千世界中各种事物无穷无尽,每个人即便是穷其一生都不可能具有对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亲身接触并积累相应经验的机会。因此,每个人“亲见”的事物就有相应的局限,其“见识”就必然有相当程度的局限性。尽管人们“亲见”的机会有限,但这并不等于“识”也受到同样的限制。由于人类所独有的语言和文字,不同个体可以将自己的“亲见”和“亲识”以言传身授或记录在册印制成书籍的形式传递给没有“亲见”并无法获得相应“亲识”的个体或受众,让这些人间接地获得这样的“识”。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具有传承特征的“见识”活动越来越丰富,人们获得间接经验的机会以及相应经验积累也越来越丰富。记载这些他人经验与知识的载体就是“书”或者是口口相传的种种历史,能够读书获得这样的知识和经验的机会就会更多一些,这也就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基础。
然而,并非所有亲见的事情就一定是真实的,当然亲见的人在此基础上的“识”以及相应的记录也未必是正确的。例如,人类在真正认识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规律之前,一直以为是太阳围绕着地球在运转,这样的认识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接收。这种由人类认识局限性形成的具有偏性和谬误性的知识,在真正认识到这种知识和经验的偏性和谬误性或者获得正确的认识之前,几乎所有接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都会相信这些本来谬误的知识。正是由于这样的危险,因此,古往今来的哲人们都不断提醒人们,当心被自己的谬误知识引向歧途,当心谬误的知识捆绑住人类思考的羽翼。
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渠道,由此获得间接经验和知识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甚至远远超过其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的机会。不过,与直接经验或知识相比,间接经验和知识如果存在谬误,接收者很难去识别并纠正之。例如,通过互联网渠道,远在赤道甚至南半球的人也可以了解很多关于北极熊的信息,并可能形成基本正确乃至非常完整的印象。但是,假如当具备了足够丰富关于北极熊的信息和知识的人,真正到北极去考察北极熊,并与北极熊“亲密接触”时,总会发现自己关于北极熊知识的欠缺或存在谬误。如果让他们去捕获一只成年北极熊,恐怕他们关于这种动物的知识未必真的能派上用场。此时,他们的能力与常年生活在北极并与北极熊有足够多接触的爱斯基摩人相比可能就有天壤之别了。这就是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最关键的差异,仅仅具备间接知识的人极易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而贻笑大方。当然,本人并非否定间接知识的重要性,只是与直接知识相比,间接知识的完整性、生动性和实用性都会打上大大的折扣。这也就是人们不断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的原因。
我们必须看到,现代社会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极为多样和便捷,人们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会热衷于以最方便的方式或途径获得间接经验和知识,这不仅使人们接收存在谬误且难以纠正的知识和经验的风险增加,而且由于获取间接知识和经验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以及获取间接知识和经验的成本低廉(便捷、省时、无痛苦等),获取直接经验的机会与愿望也会大大减少。而且,对于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的儿童和青少年,直接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对间接知识的谬误之处缺乏应有的分析批判能力,往往会盲目地全盘接收,更容易出现被误导的情形。这种与当代快餐文化相适应的信息和知识获取方式正越来越严重地危害着青少年获取直接经验的实践活动,导致他们越来越可能成为“理论巨人、行动侏儒”、“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典型代表。
获取间接知识和经验的机会增多与获取直接经验机会减少除了导致上述问题之外,还使因道听途说而妄作判断、妄下结论的危险增加,从获取的零散、枝节的经验与信息中得出本应依据充分和连贯信息才能得出的结论,尤其是当这些信息与接收者发生情感共鸣时,这种具有情感倾向性的判断和结论往往具有更强的行为导向性,最终导致鲁莽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相应的不良后果。同样,在情感倾向的影响下,一些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喜欢传播这样的信息,假如传播的是一种谬误的信息,就有“三人成虎”的风险,造成纠正这种谬误的难度增加。这或许是很多时候传谣更容易、辟谣更难的原因之一。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由于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具有追求生存安全的本能倾向,在接触具有危险信号的事物时往往会因回避危险或危害而对相应的事物探索不足,因此会将不完全的认识作为完整的认识来传播,甚至为猎奇而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和内容,从而误导接收这些信息的人们。例如,在古今中外关于“鬼火”的传说都是不甚完全细致的信息,在其中不乏恐怖性质的信息,不仅“亲见”者对该现象的观察不甚了了,接收信息的受众也往往因内容的恐怖性质而采纳得不完全,不断重复着以讹传讹的过程,越传越玄,使原始信息变得面目全非。而且,由于这些信息所具有的恐怖性质,很少有人有胆量再“亲见”一次加以验证,以至于这样的荒谬经验难以得到纠正。如果类似的知识或经验是涉及人身安全但又很难得到验证的信息,则可能给受众带来巨大的困惑甚至误导受众很长时间得不到纠正。例如,前不久一位名人在其微博中就声称在年幼时曾经以为吃了“耳屎”会使人变成哑巴,她本人和一些同龄人长期受到这个错误信息的困扰而难以纠正。同样,很多类似的错误信息在没有足够人生经验的儿童少年乃至青年人中传播,会导致相当多的人出现完全不必要的担心,若长期得不到纠正,很可能会成为某些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或超价观念的基础。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过分强调应试教育,以至于绝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都被拖上了高考这个巨大的战车,使他们仅仅知道如何读书、如何考试,很少要求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使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亲见”机会大为减少,极易受到谬误信息的误导,产生精神异常表现。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越俎代庖,他们与同龄伙伴共同探索和交流的机会也极度匮乏,当他们接收到涉及个人安全性的谬误信息而无法纠正时,极易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形成病理性信念和观念,发生精神疾病。
因此,我们希望当代父母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从儿童期就开始尽可能多的探索,尽可能多地“亲见”事物,并积极地与同龄伙伴分享和分析这些“亲见”所形成的“亲识”,形成良好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另外,我们也鼓励儿童和青少年每当接触到有危险含义的间接知识时,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思考,学会对不符合常识和科学规律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批判。只有这样才可能从认知方面少犯与精神疾病相关的错误。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