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科学的名义盲从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与焦虑性...
- 我把自己的安全和尊严寄托在棒球...
- 父亲角色缺位引发的危机与思考
- 父亲角色缺位引发的危机与思考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
-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君子”和“...
-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君子”和“...
- 我们所处时代的悲剧:商业利益强...
- 我们所处时代的悲剧:商业利益强...
- 你会把自己的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
- 你会把自己的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
- “杯弓蛇影”与精神病性症状形成...
- “杯弓蛇影”与精神病性症状形成...
- 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家长养出了...
- 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家长养出了...
- 人类不切实际的“趋利避害”愿望...
- 人类不切实际的“趋利避害”愿望...
-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
-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
- 精神科医生说文解字之一:见识
- 精神科医生说文解字之一:见识
- 一个医生在自己人生十字路口的苦...
- 一个医生在自己人生十字路口的苦...
- 沉痛悼念遭受非正常死亡的医护人...
- 沉痛悼念遭受非正常死亡的医护人...
- 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给我们的启...
- 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给我们的启...
- 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给我们的...
- 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给我们的...
- 心理或观念性厌恶与强迫症
- 心理或观念性厌恶与强迫症
- 赌博行为的是是非非与病理性赌博
- 赌博行为的是是非非与病理性赌博
- 对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精神科医生尴...
- 一个精神科医生对“被精神病”事...
- 一个精神科医生对“被精神病”事...
- 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
- 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
- 在人生或职场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
- 在人生或职场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
-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见怪不怪与...
-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见怪不怪与...
- 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几点要...
- 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几点要...
- 请问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该怎样治...
- 请问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该怎样治...
- 被误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儿...
- 被误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儿...
- “治病”与“治命”
- “治病”与“治命”
- 强迫症与行为治疗
- 强迫症与行为治疗
- 社交恐惧症
- 社交恐惧症
- 冲动控制障碍——病理性赌博
- 病理性赌博
- 现代迷信掩盖着的儿童强迫症
- 现代迷信掩盖着的儿童强迫症
- 我所认识的“林小枫”
- 我所认识的“林小枫”
- 从迈克尔•杰克逊的...
- 从迈克尔•杰克逊的...
-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 抑郁症
- 抑郁症
- 惊恐发作
- 惊恐发作
- 从“洁净癖”认识强迫症
- 从“洁净癖”认识强迫症
- 强迫症
- 强迫症
- 强迫性手淫
- 强迫性手淫
- 广泛性焦虑
- 广泛性焦虑
- 场所恐惧症
- 场所恐惧症
- 变相露阴癖
- 变相露阴癖
- 明星偷窃为哪般?
- 明星偷窃为哪般?
- 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
- 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
- 对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精神科医生尴尬处境的剖析
- 作者:苗国栋|发布时间:2011-06-21|浏览量:1094次
精神科医生可能是临床医生中最容易卷入司法纠纷的专业人员群体,这不仅是因为精神科医生要承担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工作而容易受到与司法鉴定当事人有关系人士的指摘,更是因为精神科医生的诊治对象??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着某些与法律有密切关系的特征,使精神科医生经常处在卷入司法纠纷的危险境地。广州市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
首先,精神科医生承担着对民事或刑事司法案例当事人或嫌疑人在某一特定时间段是否存在影响其履行民事责任或承担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责任。无论是民事法律纠纷的当事人还是卷入纠纷的另一方,都会因各自在纠纷中的利益而特别在意对当事人司法鉴定的结论。若鉴定结论可能有利于某一方当事人时,纠纷的另一方就会指责担任鉴定工作的精神科医生“偏袒”当事人甚至指责医生无中生有地“杜撰”当事人的精神障碍。同样,对涉及刑事案件嫌疑人的精神病学司法鉴定也有类似的争执:若受害者一方认为鉴定结论有利于减轻嫌疑人的刑事处罚时,就可能会认为参与鉴定的医生“贪赃枉法”为嫌疑人开脱罪责。无论上述民事还是刑事司法鉴定工作都可能导致对鉴定结论不满一方的指责甚至以诉诸法律的方式使从事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精神科医生自己也成为司法纠纷中的被告。
其次,不少精神科病人因对自身精神异常现象缺乏正确认识(精神病学将此种现象称为“无自知力”)而讳疾忌医,有些患者的亲属也可能对自家亲人精神异常现象缺乏正确认识或将患者的精神异常现象理想化地认为“性格问题”或“轻微的心理问题”而不愿让其到专科医院就诊。在此种情况下,患者的其他关系人如饱受患者精神异常症状折磨的配偶、单位同事或领导可能会出面强行带患者就诊或送患者到精神科住院机构住院。在患者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患有某种精神疾病时,患者本人及其否认患者患病的亲属就会认为患者“被精神病”了,有些患者及其亲属采取通过新闻媒体来“讨回公道”,还有一些患者及其亲属会通过司法诉讼的形式来追究医生和送诊者的法律责任。这样,精神科医生既可能因为诊断患者患病而被追究“损害名誉权”的责任,更可能因为强制收治患者而被追究“剥夺人身自由”的责任。这样,本来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精神科医生往往会因此成为千夫所指的恶棍,更可能成为法庭被告席上“助纣为虐”的被告,甚至会因为法官的判决而成为真正的罪犯。
最后,则是精神科医生很多时候必须面对在履行医生职责与涉嫌违法之间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患有某种精神障碍患者的亲属通过不同的关系找到一名能够建立起私人联系的精神科医生,然后请求该医生以非精神科医生的身份例如朋友、亲戚、教师、上级单位调查人员等在饭店、咖啡厅或患者家中与患者见面,达到了解患者精神状况并做出相应诊断的目的。这种以“病人家庭关系人”身份对患者进行精神科晤谈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在中华民族这种重“人情”的文化背景下,实际上已经成为精神科医生不得已而为之的惯例。精神科医生之所以以这种特殊的假扮身份去为患者提供诊治服务,很大程度上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一,由于几乎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所谓重性精神病对自身精神异常缺乏自知力,导致他们否认自己的精神异常,并因此而拒诊、拒治,既导致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危及个人或社会的安全,同样也导致其亲属的强烈痛苦。患者亲属往往为了避免所谓“刺激”患者而选择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到的精神科医生假扮为上述“病人家庭关系人”来当面诊视患者。其二,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亲属本身对精神疾病有不太合理的认识和病耻感,也不愿带患者到专科机构接受正式的诊治,而是求助于通过朋友介绍精神科医生以假扮身份在非医疗环境内为患者诊病,以期避免被他人得知患者患精神病的实情。尽管精神科医生接受此种邀请以虚假身份为患者诊病的做法违背了先贤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古训,特别是在当前医生受到特定执业环境条件制约,需要冒着“非法行医”的风险,但不少精神科医生行医生涯培养出来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促使他们不得不做出被别人看作是“损己利人”的选择。令人悲哀的是,许多时候精神科医生的这种高尚行为并未得到社会的足够理解和支持,有时甚至受到某些亲属或媒体的质疑或指责。特别是有时在患者亲属不认可患者患病而不愿承担为患者诊治的情况下,患者的其他法定监护人(如单位领导)为了患者及时得到正确诊治或避免患者实施危害本人或他人的危险行为,而不得不出面邀请精神科医生假扮某种身份来对患者进行精神科诊断,希望通过精神科医生的专业经验为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并争取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只是这样的善举往往被他人当作恶行来看待和批评,使这些当事医生百口莫辩。这种情况导致的法律纠纷已屡见报道,将精神科医生置于受到道义谴责和法律诉讼的风口浪尖,并严重地影响到精神科医生的形象和声誉。
当今,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与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增长着,精神科医生正承担着日益繁重的医疗任务,为建设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社会公众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精神科医生因坚持自己的专业职责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呢?又有多少公众和法律工作者能够理性地看待精神科医生工作中涉及司法纠纷事件背后的真相和是非曲直呢?我们真的在期待着……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