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科学的名义盲从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与焦虑性...
- 我把自己的安全和尊严寄托在棒球...
- 父亲角色缺位引发的危机与思考
- 父亲角色缺位引发的危机与思考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
-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君子”和“...
-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君子”和“...
- 我们所处时代的悲剧:商业利益强...
- 我们所处时代的悲剧:商业利益强...
- 你会把自己的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
- 你会把自己的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
- “杯弓蛇影”与精神病性症状形成...
- “杯弓蛇影”与精神病性症状形成...
- 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家长养出了...
- 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家长养出了...
- 人类不切实际的“趋利避害”愿望...
- 人类不切实际的“趋利避害”愿望...
-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
-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
- 精神科医生说文解字之一:见识
- 精神科医生说文解字之一:见识
- 一个医生在自己人生十字路口的苦...
- 一个医生在自己人生十字路口的苦...
- 沉痛悼念遭受非正常死亡的医护人...
- 沉痛悼念遭受非正常死亡的医护人...
- 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给我们的启...
- 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给我们的启...
- 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给我们的...
- 心理或观念性厌恶与强迫症
- 心理或观念性厌恶与强迫症
- 赌博行为的是是非非与病理性赌博
- 赌博行为的是是非非与病理性赌博
- 对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精神科医生尴...
- 对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精神科医生尴...
- 一个精神科医生对“被精神病”事...
- 一个精神科医生对“被精神病”事...
- 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
- 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
- 在人生或职场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
- 在人生或职场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
-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见怪不怪与...
-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见怪不怪与...
- 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几点要...
- 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几点要...
- 请问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该怎样治...
- 请问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该怎样治...
- 被误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儿...
- 被误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儿...
- “治病”与“治命”
- “治病”与“治命”
- 强迫症与行为治疗
- 强迫症与行为治疗
- 社交恐惧症
- 社交恐惧症
- 冲动控制障碍——病理性赌博
- 病理性赌博
- 现代迷信掩盖着的儿童强迫症
- 现代迷信掩盖着的儿童强迫症
- 我所认识的“林小枫”
- 我所认识的“林小枫”
- 从迈克尔•杰克逊的...
- 从迈克尔•杰克逊的...
-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 抑郁症
- 抑郁症
- 惊恐发作
- 惊恐发作
- 从“洁净癖”认识强迫症
- 从“洁净癖”认识强迫症
- 强迫症
- 强迫症
- 强迫性手淫
- 强迫性手淫
- 广泛性焦虑
- 广泛性焦虑
- 场所恐惧症
- 场所恐惧症
- 变相露阴癖
- 变相露阴癖
- 明星偷窃为哪般?
- 明星偷窃为哪般?
- 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
- 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
- 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给我们的启示
- 作者:苗国栋|发布时间:2011-09-19|浏览量:664次
??浅谈培养少年儿童正确的安全感的重要性
中国的许多成语内涵丰富而又深刻,“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一句包含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成语。这句成语的本意是说刚刚来到世间不久的牛犊不知百兽之王老虎的厉害,在老虎面前表现出无惧无畏的行为,所包含的寓意则是“无知者无畏”这一重要的哲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以这句成语引申出的褒义来夸赞青年人敢于挑战习惯势力或权威的勇气。然而,笔者在此想借用这句成语来描述和分析儿童成长过程中探索行为和安全感形成的一些规律性现象,并希望借此说明这种无知与勇气对人生成长特别是形成健康的心理基础的重要性。广州市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
其实,人类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现象。在幼儿阶段,人类个体对死亡和危险似乎没有什么认识,往往敢于从事很多在成年人看来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例如幼儿可以在初学行走时触摸他所能接触的任何物品,或者在饥饿时尝试吃任何看上去可能成为食物的物品,而不会考虑这些物品对其生命和安全是否构成威胁。随着儿童的成长,无论是其自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经历过足够多的冒险性尝试,还是由其家长或其他人传授,他对某些危险事物的危险性开始有一些认识,逐渐形成了与其年龄相称的对安全与危险的判断、分辨和认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安全感。一般而言,对于在成年人或年龄相近的兄、姐甚至是同龄伙伴的正确指导和保障下,儿童经过自己对危险事物的探索、尝试和评估,都会逐步建立起恰当的安全感,学会了保障自身安全的规则,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基于上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模式,儿童经过少年期、青年期进入成年期,其安全感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发展,达到一个对世界越来越准确的认识,也对事物的危险性有良好的辨认和判别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足够正确的安全感。
正如人类与生俱来就有冒险和探索新奇事物的动机和欲望一样,人类也同样有承受挫折、伤害和痛苦的能力,而且有学会承受挫折、伤害和痛苦的潜力。更为可贵的是,这种能力或潜力会随着个体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挫折、伤害和痛苦体验的强度、频率的增加而得到加强。这一潜力或适应能力在童年期尤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其实,从常识角度就可以理解这个特点:儿童在经受某种挫折后肯定会有相应的痛苦体验,但由于他的人生经历很短暂,可供其参照的经验几乎是空白,那么如果没有其他人帮助其衡量和强化这个痛苦体验,儿童几乎肯定不会在意这个痛苦经历,而无论这种挫折、伤害在别人看是如何不堪忍受。而且由于这个世界对于儿童而言充满了未知事物,而这些未知事物个个都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儿童自然心向往之,希望对这些事物进行探索和了解。正是由于外界事物有如此之强的吸引力,孩子们更容易放下挫折、伤害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被其它新鲜事物所吸引。所以,儿童的冒险行为尽管可能导致其受伤或其他问题,但不会导致他们被这样的挫折、伤害所打倒。相反,成年后的个体若未在其儿童少年期经历过这样的冒险行为带来的痛苦或伤害,没有建立起足够强的自我疗伤的心理机制,则更容易在经受挫折后出现强烈而持久的痛苦体验。因为,成年人有过相对多的痛苦经验可资参照,他们会将当前挫折与伤害和以往的类似经历进行比较,既可能因为认知因素强化当前挫折和伤害带来的痛苦体验,也可能因唤起以往类似的痛苦记忆而将之叠加在当前痛苦体验之上使之得到强化。而且,成年人还因为其好奇心的减弱,周围新鲜事物不多且不足以诱使其关注,也造成他们更长时间体验和关注当前挫折和伤害带来的痛苦体验,也就更容易钻进持续体验痛苦这个“牛角尖”。可以这样说,儿童期经受挫折或其他伤害性事件对他们的影响远不及我们成年人认为的那样严重和持久,他们更容易放下痛苦而轻装前进,除非是作为成年人的家长或老师等人将自己的体验设想为儿童自己的体验而不断强化之,否则儿童几乎不会形成阴影。
所以,人类每个个体在其儿童少年期都既有探索未知事物的乐趣、冒险的欲望,也有承受相应痛苦并使之积累成为人生的宝贵经验的能力,正是这些乐趣、欲望和能力为其最终发育为一个成熟的个体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可以说,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对重要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的任务,只有在那个阶段这个任务和相应的能力才可能得到最佳发育。换言之,当其时、行其事才是心理发育的人间正道。任何人为的干预这个过程的做法都是无知的,更是有害的。在几十年前,对于大多数儿童和少年来说这个过程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那个时候多数孩子的父母或是因为没有精力,或是因为没有时间,对孩子的这个过程很少关注和干预。但今天似乎这个问题真正成了问题。因为,近些年来我们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患者的安全感形成过程出了问题,并进而成为精神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而患者安全感不足似乎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这一切又似乎来自成长过程中从事冒险活动和经受挫折训练的机会缺乏。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近些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之后,几乎所有的独生子女都在包括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在内的多重保护下成长,形成所谓的“四二一结构”这个有害于儿童成长的“怪胎”。这个结构的共性几乎毫无例外地包括了对儿童的探索和冒险行为采取过多限制以及对其安全的过度关注,往往会造成儿童探索行为不足并使其形成了不健康的安全感。例如,当一个儿童在室外活动时,负责照看其的祖父母甚至是父母往往会因为担心孩子在奔跑中摔伤而限制其过多奔跑。这样,一方面限制孩子运动能力的充分发育,另一方面则会因为儿童的奔跑不足而使其对奔跑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和意外情况缺乏实践知识,妨碍其对奔跑活动形成正确的安全感。而且,担负照看幼儿职责的祖父母因自身运动能力的限制,很难保证时刻在奔跑的幼儿身边。他们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往往会限制孩子的奔跑活动,并可能夸大奔跑致伤的危险,甚至危言耸听地描述奔跑的害处,更可能引导儿童对奔跑活动形成错误的认识,即误以为奔跑活动很危险,并从此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敢从事奔跑活动。对于儿童而言,由于这样的照看与管理模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按照这样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很乖巧听话,很容易让家长有足够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进而将这种模式也推广到孩子成长过程的其他方面。例如,这样的家长会因为自己认为社会或学校中有一些不良少年惹是生非,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跟他们“学坏”,就会提醒或要求自己的子女远离这些“不良少年”。而且,家长们往往会将自己儿童少年期对不良少年的印象或定义加诸于现代儿童少年,使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和描绘子女的同龄伙伴,筛选出符合他们标准的“不良少年”,进而再要求子女疏远这些所谓“不良少年”或断绝与他们的交往,甚至一些以当代标准衡量不属于不良少年的孩子也可能会被列入这个“黑名单”。家长这样的做法显然限制了孩子深入了解与自己行为方式或其他方面有显著不同的伙伴,并丧失了与他们结交的机会,丧失了向这些伙伴学习适应能力的机会,同样也缩小了孩子交往的范围,当然也就损失了让孩子们学习全面社交能力的机会。
从儿童期到少年期乃至延续到成年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对自己子女的控制也必然得到他们所期望的结果:孩子们习惯于听命于家长,在家庭中、学校里和社会上循规蹈矩,成为成年人眼中的“乖孩子”。正是这样的成就感激励着家长们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越来越自觉地采用相同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介入或干预孩子们遇到的其它问题,而且他们对各种方法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了,最终的结果就是使自己的子女未能形成与其实际年龄相称、与现实世界吻合的安全感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主见和适应能力。
此外,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采用限制他们探索未知事物和尝试冒险的教育与管理模式不仅有上述显而易见的不良后果,而且还因为这些儿童少年们越来越少地探索有潜在未知危险的自然环境中的事物,只能将自己禁锢在相对安全且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或学校等地方。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孩子们因缺乏对大自然的充分探索而无法获得“吃一堑长一智”的实践知识,还会导致他们丧失对大自然的热爱,最终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足够的热情,成为一批缺乏激情、理想和热忱的“书呆子”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懒虫”。
更为可悲的是,上述对子女的教育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更习惯于拘泥于自己个人非常狭隘的经验而不愿学习他人的经验或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形成固执、乏味单调的行为模式。同样,这样的儿童少年甚至是青年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探索性实践,自然会缺乏举一反三的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缺乏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变通能力,也往往会缺乏在同伴中与他人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能力。
由于有以上的心理缺陷,在儿童少年期成长过程中未经历过足够丰富的冒险活动尝试的人在其人生道路上更容易遇到挫折,更难在挫折面前做出积极合理的应对反应,他们所体验到的痛苦也会远远多于经历过足够探索活动并形成恰当安全感的同龄人,也就更有可能成为钻进牛角尖出不来的精神障碍的患者。
对于男性少年儿童而言,家长对他们采用上述管理与教育模式造成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从性别心理学角度来看,男性只有通过从事冒险活动与同伴展开竞争,才能形成争强好胜的行为方式,才能培养出勇敢精神和男子汉气概,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英雄品质,也才能够培养出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勇士风格。如果男孩子未经历过足够的探索行为和冒险活动,就不可能具备在危险关头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处理危机的冷静与智慧,最终形成胆小鬼的行为方式,大事临头时慌乱不堪、自顾自逃命。当代中国社会男性青少年越来越缺少阳刚之气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以往男性所不屑一顾的“娘娘腔”、“伪娘”在当代中国社会大行其道不也间接地证明了现代男性的雄性行为特征严重弱化了吗?我们不敢设想,当哪一天我们中国需要男子汉去保家卫国上战场时,是否还会有举起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的英雄,是否还会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枪口的勇士。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限制孩子与生俱来的探索行为和冒险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此,我们强烈呼吁,家长们,给自己孩子冒险的机会吧,那是让他们心身健康地安全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