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科学的名义盲从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与焦虑性...
- 我把自己的安全和尊严寄托在棒球...
- 父亲角色缺位引发的危机与思考
- 父亲角色缺位引发的危机与思考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
-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君子”和“...
-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君子”和“...
- 我们所处时代的悲剧:商业利益强...
- 我们所处时代的悲剧:商业利益强...
- 你会把自己的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
- 你会把自己的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
- “杯弓蛇影”与精神病性症状形成...
- “杯弓蛇影”与精神病性症状形成...
- 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家长养出了...
- 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家长养出了...
- 人类不切实际的“趋利避害”愿望...
-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
-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
- 精神科医生说文解字之一:见识
- 精神科医生说文解字之一:见识
- 一个医生在自己人生十字路口的苦...
- 一个医生在自己人生十字路口的苦...
- 沉痛悼念遭受非正常死亡的医护人...
- 沉痛悼念遭受非正常死亡的医护人...
- 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给我们的启...
- 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给我们的启...
- 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给我们的...
- 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给我们的...
- 心理或观念性厌恶与强迫症
- 心理或观念性厌恶与强迫症
- 赌博行为的是是非非与病理性赌博
- 赌博行为的是是非非与病理性赌博
- 对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精神科医生尴...
- 对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精神科医生尴...
- 一个精神科医生对“被精神病”事...
- 一个精神科医生对“被精神病”事...
- 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
- 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
- 在人生或职场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
- 在人生或职场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
-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见怪不怪与...
-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见怪不怪与...
- 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几点要...
- 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几点要...
- 请问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该怎样治...
- 请问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该怎样治...
- 被误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儿...
- 被误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儿...
- “治病”与“治命”
- “治病”与“治命”
- 强迫症与行为治疗
- 强迫症与行为治疗
- 社交恐惧症
- 社交恐惧症
- 冲动控制障碍——病理性赌博
- 病理性赌博
- 现代迷信掩盖着的儿童强迫症
- 现代迷信掩盖着的儿童强迫症
- 我所认识的“林小枫”
- 我所认识的“林小枫”
- 从迈克尔•杰克逊的...
- 从迈克尔•杰克逊的...
-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 抑郁症
- 抑郁症
- 惊恐发作
- 惊恐发作
- 从“洁净癖”认识强迫症
- 从“洁净癖”认识强迫症
- 强迫症
- 强迫症
- 强迫性手淫
- 强迫性手淫
- 广泛性焦虑
- 广泛性焦虑
- 场所恐惧症
- 场所恐惧症
- 变相露阴癖
- 变相露阴癖
- 明星偷窃为哪般?
- 明星偷窃为哪般?
- 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
- 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
- 人类不切实际的“趋利避害”愿望是焦虑情绪产生的源头?
- 作者:苗国栋|发布时间:2013-01-14|浏览量:989次
随着我对焦虑障碍甚至包括其他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经验的积累,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这些患者甚至家属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以及伴随症状本质上是其缺乏足够好的安全感。例如,恐惧症患者对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事物或情境有过度的恐惧和焦虑,本质上就是在面对这些事物或情境时缺乏安全感,或者安全感极度不足,才会出现显著的焦虑。同样,抑郁症患者在心境低落和自卑的状态下,觉得周围人都在鄙视其,使其难以面对,所以会回避与人交往的活动。抑郁患者的抑郁性认知的基础仍然是觉得周围人对其不友好、对其缺乏善意甚至怀有恶意,同样反映了其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安全感的本质。广州市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精神障碍患者乃至其家属都缺乏足够良好的安全感呢?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我脑海,始终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个问题逐渐形成了接近正确答案的推测。
我认为,是人类过分追求绝对的安全,或者是过分强烈的“趋利避害”愿望导致了人们形成了不良的安全感。
作为动物,任何种系或个体都有着趋利避害的行为模式,否则就不可能在这个充满生存竞争和风险的世界中生存和繁衍。因为若某个体一旦采取相反的行为就会危及其生存,例如当面对滔天洪水袭来时,向洪水难以漫过的高处逃跑是最符合个体生存利益的行为,而冲向洪流的结果只能是命丧黄泉。但是,趋利避害的行为和愿望并非越强越好,因为很多时候过分的趋利会导致个体逐渐丧失在不利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过分的避害会导致个体丧失学习正确认识和应对风险的机会。前者如夏季长时间在空调房间里生活或工作的人在室外的炎炎烈日之下就更可能中暑。后者如长期回避接触某种昆虫或动物,也就丧失了解这些生物习性、对人类的危害性的机会,长此以往当然也就没有胆量和能力去迎战乃至战胜这些生物。此外,过分避害还可能使个体或种系丧失扩展其生存能力的机会,假如古代人类不敢大胆接触和捕捉野狼就没有可能驯化出人类忠实的朋友??狗。
然而,随着现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们自身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却越来越弱,承受自然界各种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弱。造成这一后果的元凶首先就是人们“趋利避害”愿望无限度地扩张。为了趋利,人们追求尽可能安逸的生活,希望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得各种生活乃至享乐的资源,不仅使人们忍受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艰苦环境影响的能力严重削弱,而且对自然界的亲身感知机会大大减少,当然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也就仅仅停留在“纸上得来”的层面,产生对世界认识的严重甚至是危险的片面性认识。例如,人们可能通过观看他人拍摄的风景图片或电影来欣赏美景,但却丧失了亲身去观看实景的乐趣,难以体验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乐趣,更丧失了体验长足远行、亲历苦乐交加人生境界的机会。当然也就丧失了跋山涉水、历尽艰险的锻炼个人认识世界、战胜困难能力的机会。为了避害,人们回避一切可能导致危险的事物或情境,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危险,人们就可能采取百分之百的防范措施去避免。不仅避免危险的发生,甚至也避免面对可能存在危险的事物或情境。最终的结果同样是,只知道某事物有危险,但不知道危险来自何处、危害有多严重,人们对很多危险的了解仅仅是“道听途说”和“三人成虎”的传言。因此,过分的趋利避害的愿望导致的是亲身体验的机会和亲历风险的机会丧失,导致的是与此相伴的适应能力和正确处置风险能力的机会丧失。
除了那些过度追求“趋利避害”的个体自身缺乏足够的亲历艰苦环境锻炼和亲历风险锻炼的原因之外,人类知识积累过程中过分注重积累、记录和传播灾难性事件的传统行为模式,使后来者更容易获得并接受过亲历风险对个体造成危害的信息并形成过分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详见拙文《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悲观主义的时代和抑郁症的时代?》,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miaoguodong_817032989.htm)。造成个体过度追求“趋利避害”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来自前辈、学校、社会等多重对来自不同方面的风险采取了过度的防范措施,甚至达到了过度保护的程度,以至于人们根本不可能去亲历一定程度的艰苦环境和亲历一定程度的风险。例如,父母因为担心子女在往返学校时受到意外伤害,不让子女步行或搭乘公交车上学,无论路途远近,无论天气是风和日丽还是风狂雨骤,都不辞辛劳地亲自接送,甚至由祖辈们亲自接送。经过这样严密保护的孩子是不可能单独过马路或正确规避路上的交通意外风险的,很可能在某次没有人接送的情况下出现束手无策或发生意外。同样,学校因为学生之间的追逐打闹会导致学生受伤,因此严令禁止学生们的追逐打闹,以至于这样的学生受到意外攻击时既不懂得逃避,也不会奋起反抗,只能做屠刀下待宰的羔羊。现代社会环境中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尽可能为人们提供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以防止人们受到意外伤害,例如公交车刹车和转弯都要广播提醒乘客注意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削弱了人们自我警觉的能力,一旦未得到提醒而受伤,即将责任归咎于公交公司的司机。实际上,以上几方面的防范风险的动机毫无疑问是好的,但最终效果却往往是灾难性的。所以,尽管理论上说,趋利避害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行为特征,但过度追求趋利避害恰恰只能导致“播下龙种,收获跳蚤”这样可悲的结局。
在过度追求“趋利避害”环境中成长的个体由于缺乏足够丰富的经历和见识,既不可能经受得住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极易在苦难面前出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崩溃,也不可能经受得起某种具有威胁生命安全危险的考验,极易在具有风险因素的环境中惊恐万状。我猜想,这些年来国内外多次发生的踩踏事件或许就是人们在面对某种危险传言的风险不能做出正确评判和应对所带来的惨剧。
作为危害心理健康的最重要途径,缺乏良好安全感的个体在察觉其生存环境中存在危险信息是似是而非的危险信息时,往往会过高估计风险的严重程度,并按照自己对风险的评估采取行动,甚至根本不去进行理性思考或听从他人的理性分析和建议。例如,当一个这样的个体发现自己周围某人对自己做出不太友善的举止时,往往会猜测对方是对其长期存有恶意,并追根溯源分析为何该人会对自己有此恶意。在这个过程中,即便环境中出现某些与其分析判断不吻合的事例或证据时,患者也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推理下去,以至形成妄想性判断。此时,该个体还可能循自己的逻辑,推测对自己有恶意的那个人的朋友或熟人也受该人蛊惑而对其群起而攻之,使自己臆想出来的对立面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实际上,很多有被害妄想的患者的妄想就是在这种逻辑之下形成的。当然,更多的个体未必发展到形成妄想的程度,但他们对环境危险的过高评估往往会导致他们采取过分的保护会规避行为,正如本文前面提及的踩踏事件发生时多数人内心的惶恐情绪导致他们不能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而是采取近乎疯狂的逃跑行为,最终酿成惨剧。上述这样的思维模式其实就是人们俗语中所说的“钻牛角尖”模式,这种钻牛角尖的思维模式最终一定会导致精神方面的异常。
除了钻牛角尖这样的思维推理模式之外,安全感不良的人极容易出现以臆想出来的危险来“吓唬”自己的倾向,并不断重复这种臆想和相应的恐惧体验,钻进自己设置的“恐惧陷阱”中难以自拔,最终被这种臆想出来的危险“吓破了胆”,成为恐惧症、焦虑症甚至抑郁症的患者。
那么什么样的趋利避害行为才是正确的呢?我认为,在涉及生命安全时,趋利避害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在并非有如此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过分的趋利避害显然有百害而无一利。很多时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者才能获得对危险事物的真知灼见,也才有应对这些危险的实践能力。过去中国人有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古话,如果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理解,真正吃过苦的人才会有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勇气,这样的“人上人”应该是能经得起惊涛骇浪考验的勇士。当然,作为个体,一个人不可能亲历所有的艰苦环境,也不可能亲历所有的风险,但是人们亲历的艰苦环境和亲历风险的机会越多,在此后的人生经历中可以利用以往经验而通过举一反三的比较来应对当前的困境和风险。例如,经历过足够多苦难的人,会把当前经历的苦难与以往经历的苦难作对比,即将以往经历的苦难作为参照指标,只要当前苦难的程度没有超过以往的苦难,他就能足够经受起这次苦难的打击。同样,人们经历过足够多的生死存亡或者甚至谈不上涉及生死存亡的历险事件之后,对如何判断风险和采取最佳求生策略自然有足够理性的选择,最终能够转危为安。
因此,在现代社会,有意识地让每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足够的痛苦和挫折,学会以苦为乐、迎难而上,最终这样的个体最有可能形成积极进取、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成为身体和心理均达到相当健康程度的人。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