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科学的名义盲从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与焦虑性...
- 我把自己的安全和尊严寄托在棒球...
- 父亲角色缺位引发的危机与思考
- 父亲角色缺位引发的危机与思考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
-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君子”和“...
-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君子”和“...
- 我们所处时代的悲剧:商业利益强...
- 我们所处时代的悲剧:商业利益强...
- 你会把自己的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
- 你会把自己的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
- “杯弓蛇影”与精神病性症状形成...
- “杯弓蛇影”与精神病性症状形成...
- 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家长养出了...
- 把孩子当“宠物”养的家长养出了...
- 人类不切实际的“趋利避害”愿望...
- 人类不切实际的“趋利避害”愿望...
-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
-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
- 精神科医生说文解字之一:见识
- 精神科医生说文解字之一:见识
- 一个医生在自己人生十字路口的苦...
- 一个医生在自己人生十字路口的苦...
- 沉痛悼念遭受非正常死亡的医护人...
- 沉痛悼念遭受非正常死亡的医护人...
- 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给我们的启...
- 小学课文《小马过河》给我们的启...
- 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给我们的...
- 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给我们的...
- 心理或观念性厌恶与强迫症
- 心理或观念性厌恶与强迫症
- 赌博行为的是是非非与病理性赌博
- 赌博行为的是是非非与病理性赌博
- 对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精神科医生尴...
- 对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精神科医生尴...
- 一个精神科医生对“被精神病”事...
- 一个精神科医生对“被精神病”事...
- 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
- 如何做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
- 在人生或职场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
- 在人生或职场培养应对挫折能力的...
-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见怪不怪与...
- 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几点要...
- 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几点要...
- 请问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该怎样治...
- 请问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该怎样治...
- 被误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儿...
- 被误诊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儿...
- “治病”与“治命”
- “治病”与“治命”
- 强迫症与行为治疗
- 强迫症与行为治疗
- 社交恐惧症
- 社交恐惧症
- 冲动控制障碍——病理性赌博
- 病理性赌博
- 现代迷信掩盖着的儿童强迫症
- 现代迷信掩盖着的儿童强迫症
- 我所认识的“林小枫”
- 我所认识的“林小枫”
- 从迈克尔•杰克逊的...
- 从迈克尔•杰克逊的...
-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 抑郁症
- 抑郁症
- 惊恐发作
- 惊恐发作
- 从“洁净癖”认识强迫症
- 从“洁净癖”认识强迫症
- 强迫症
- 强迫症
- 强迫性手淫
- 强迫性手淫
- 广泛性焦虑
- 广泛性焦虑
- 场所恐惧症
- 场所恐惧症
- 变相露阴癖
- 变相露阴癖
- 明星偷窃为哪般?
- 明星偷窃为哪般?
- 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
- 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抑郁症...
- 少见多怪、大惊小怪、见怪不怪与强迫症
- 作者:苗国栋|发布时间:2010-08-15|浏览量:3150次
我们中国人常用“少见多怪”或“大惊小怪”来批评有些人对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事情表现出过度反应的行为,其实,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特别是强迫思维形成过程以及相应的焦虑反应何尝不是患者的少见多怪和大惊小怪引起的呢?广州市脑科医院情感障碍科苗国栋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思维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强迫思维,在其最初出现时都是偶然闯入患者脑海中,只是因为患者认为这种情况对其而言太意外了、太可怖了、太过分了,于是产生了对这种现象的焦虑反应,并开始试图压制、阻止、抵抗这些强迫思维。例如常见的强迫怀疑,即患者担心自己在从事某一活动时可能因为疏忽而可能造成该活动的完整性未达到预期的要求,如锁门没有保证锁牢、钱包没有装好、电器开关没有断开等,患者突然联想到这种疏忽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并为此不寒而栗,于是开始通过细致而重复的核查来避免可能出现的疏忽。由于反复的核查可以将这种风险降低,也相应地降低了患者的焦虑反应,患者逐渐习惯于以这样的核查方式解除由强迫怀疑诱发的焦虑,进而发展为典型的仪式化核查行为(即强迫行为)。另外如强迫表象也是如此,患者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某一恐怖性场景的画面,患者开始时是为自己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的场景内容而害怕,进而却会为为何自己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场景而害怕。为了减轻这种恐惧感,患者竭力对抗、压抑和防止这样的表象再次出现,尝试用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主动唤起脑海中另外内容的表象而减少可怕场景出现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这样就形成了针对强迫表象的强迫行为。
其实,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每个人都可能出现过这样的强迫思维现象,但并非所有的人对这样的现象或体验都出现过度的反应。那些没有出现过度反应的人,可能是因为出现这种体验时恰恰有另外的新鲜事物吸引了其注意力而忽略了这种可能成为强迫症状的现象,当然更有可能是童年期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认知模式,对这些转瞬即逝的体验不以为意。而那些后来发展为强迫症患者的人,则可能因为在其幼年期和童年早期的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不良认知模式教育的影响下,对主观体验特别是异常体验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对其他外部世界事物的关注程度,以致在他们出现强迫思维体验时,过分关注这种转瞬即逝的心理活动,甚至会以为只有自己才出现这样的现象,而且在相应焦虑的催化下,其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导致他们这样的现象和体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患者实施对抗强迫思维引起焦虑的强迫行为的频率也相应增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正是患者对这类现象的所谓“少见多怪”或“大惊小怪”的见识和态度导致了其强迫症状的形成、发展。
当然,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患病青少年或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不足和对主观世界过度关注以及安全感不充分是强迫症状形成并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强迫症患者患病前的经历而言,不少人都是兴趣相对欠缺的,例如对学习书本知识兴趣强烈或动力充足,或对功能不断更新升级的电子产品兴趣十足,但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却往往视而不见,缺乏足够深刻的兴趣。这或许是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和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可能是童年期与大自然缺乏足够亲密的接触,导致了这种倾向。另外,不少强迫症患者在童年期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训练,例如父母对子女往往采取过度关注、过度限制自由以及过度保护的教育模式,也使得这些人在童年期没有经历足够多的独立探索机会,不能正确评判风险与安全的程度,形成了高估风险的认知模式,以至于对某些微不足道的异常现象产生过度的反应。
强迫症患者的认知模式还往往反映出某种固执和固守偏见的倾向,其基本特征就是所谓的“自以为是”,即以自己独有但并非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判断和处理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有关的问题。例如,有沾染不洁物恐惧强迫思维的患者对其所恐惧接触的物品是否真的“脏”并非通过合理的方式如用显微镜观察等验证,而是主观认定它是“脏的”。同样,这些患者通过强迫洗涤清洁“被玷污”的身体也并不是以合理的方式来确定是否足够洁净,而是以自我认定的标准??洗涤时间、次数或洗涤过程的完整性来确定的。再如有强迫怀疑性质强迫思维的患者怀疑家中电源开关未关闭,其对电源开关是否关闭的担心也并非以自己惯常行为方式以及他人提供的证实信息为标准,而是以自己当时对自己的感觉信息为判断标准??我认为自己并未关闭电源。同样,患者核查过程也并非以检查电路中是否有电流为标准,而是以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如反复开关的次数等来确认自己的操作万无一失。这种所谓“自以为是”的认知倾向在以超价观念为核心症状的强迫症患者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例如,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的说出的某一句不吉利的言语就真的会发生那样的灾难性结果,并为此重复说若干次相反的言语或重复若干次某种“禳灾”仪式来抵消发生这种结局的风险。其所谓的不吉利言语与发生灾难的风险并无任何实际联系,但患者坚信情况一定会如此;患者实施的“禳灾”仪式也不会有任何实际效应,但患者也坚信这种行为有相应的效果。
治疗强迫症的方法中包括了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两种最为有效的方法。其中,行为治疗的关键措施包括两个环节,其一是暴露,即让患者重复面对可能出现强迫思维的情境或接触诱发其出现强迫思维的事物,让患者不断重复体验强迫思维诱发的焦虑或不适。其二是反应防止,即让患者在出现因强迫思维诱发的焦虑时禁止患者实施其习以为常用以减轻焦虑的强迫行为。通俗地说,暴露就是“让患者做他最不想做的事情”,反应防止就是“不让患者做他最想做的事情”。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这种治疗方法,简单而通俗的说法就是让患者的少见多怪、大惊小怪的反应模式逐渐消退,而对原来过分关注的强迫思维变得“见怪不怪”,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