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癌症看吃饭就能知道?医生:身...
- 小儿湿热痢(三阳合病下痢)
- 见皮治皮永无期??李可学术思维...
- 如何预测格列卫(Gleevec...
- 2013年 五运六气(转载)
- 癌症专家处理小伤口不当患癌去世...
- 食道癌险死还生的治疗经过??李...
- #小儿疹病#
- 第三医学--养生祛病!(转)
- 关于排病反应(转)
- 恢复仲景用药特色,攻克世界医学...
- 柴胡重剂应用探讨(转)
- 食道癌险死还生的治疗经过??李...
- 浅谈潜阳封髓丹在临床上的运用
- 升陷汤
- 吴佩衡临床运用潜阳封髓丹
- 论引火归原 - 李可学术思想探...
- 黄煌先生论五苓散猪苓汤区别!
- 放生与治病!(转)
- 中医将亡于药(转)
- 胃肠癌易复发 术后标准治疗生存...
- 李可弟子郭博信谈中医人才培养
- (转) 海外经方家倪海厦医师3...
- 常用肿瘤标志物意义及其选择和优...
- 肿瘤标志物的意义
- 刘伟胜教授辨治癌痛经验介绍
- 治喘专方定喘汤
- 养生之道!
- 坏情绪是也能导致诸多疾病!
- 柴银石膏退热汤介绍
- 叶天士奇术治暴盲!
- [转]论精方与围方
- 李可中医流派甘肃传承基地揭牌
- 杏苏散
- 参苏饮(表里之剂)
- 姚荷生运用连梅汤经验介绍
- (行医见闻)死亡:一段新旅程的...
- 附子汤
- 麻疹后遗证之哮喘案(唐步祺)
- 乌头,天雄,附子功效辨析解
- 乌头汤巧治风心病、小青龙妙解肺...
- 病机十九条
- 伤寒用药赋(二)
- EML4-ALK融合基因:肺癌...
- 中医治疗儿童急性阑尾炎一例!
- 饮食改变体质,酸性体质易致癌!
- 附子、半夏配伍临床应用举隅!
- IB期肺癌患者术后是否要化疗?
- 60岁男性,右肺低分化腺癌IB...
- 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
- 跟师李可老师心得(广东省中医院...
- 李可给弟子的推荐读书
- 肝癌食疗十二方
- 陈潮祖先生用葛根汤验案
- 李可部分徒弟所在医院或诊所!
- 中医脊梁李可率团南方医院义诊 ...
- 世界纠结排行榜,真的好纠结!
- 五运六气概说(3)
- 2011年(辛卯年)气候特点和...
- 钱伯文治癌辨证用药法
- 于尔辛教授治疗肝癌经验
- 少 阴 咽痛
- 少 阴 头 痛
- 小儿伤寒病并肠出血危证
- 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二)
- 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一)
- 伤寒病少阴寒化证
- 阴证误下救逆案
- 寒 疟
- 燥 咳
- 秋 燥
- 小儿湿热痢(三阳合病下痢)
- 小儿时疫痢(小儿志贺氏杆菌性痢...
- 赤 痢
- 暑 证(二)
- 暑 证(一)
- 春温病冷水治愈案
- 春温病少阴热化证
- 春温病阳明经热证
- 春温病表寒里热证
- 瘟疫病战汗
- 瘟疫病狂汗
- 瘟疫病小儿热极抽风证
- 瘟疫病误治变证转阳极似阴证
- 瘟疫病热深厥深阳极似阴证
- 瘟疫病热盛逼阴证
- 瘟疫病阳明急下证
- 瘟疫病阳明燥实证
- 瘟疫病燥热内结证
- 太阳病炙甘草汤证
- 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
- 小儿慢惊风
- 小儿急惊风(二)(风寒误治救逆...
- 小儿急惊风(一)
- 太阳伤寒表实证
- 少阴病苦酒汤证
- 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
- 少阴病真武汤证
- 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
- 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 厥阴病提纲及意义
- 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 厥阴病乌梅丸证
- 厥阴病白头翁汤证
- 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
- 温病遗方
-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 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
- 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
- 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 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
- 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
- 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 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
- 厥阴病白虎汤证
- 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王三虎治疗肺癌脑转移经验(海白...
- 肿瘤患者饮食康复手册(5):肿...
- 肿瘤患者饮食康复手册(1)
- 中医妙谚语佳句名言集锦!
- 附子是通阳药还是温阳药?
- 糖尿病治验2则(孔乐凯)
- 中药治疗小儿哮喘: 让哮喘患儿...
- 【转】 伤寒论的时间规律 阳数...
- 伤寒论的时间规律 阳数七阴数六...
- 中医不是慢郎中:中药治疗一例急...
- 风伤卫寒伤荣辩
- 明医堂方解(吕英师姐)
- 丹溪“倒仓法”
- 肿瘤特效验例闻见记《邹孟城三十...
- 睡眠与疾病!
- 李可老中医之攻癌夺命汤介绍
- 附子中毒的表现及防治措施!
- 师父教我的是悟 师父给我的是...
- 思路与方法(李可)
- 名医附子运用经验荟萃!
- 年龄54岁,女,特别容易出汗,...
- 肿瘤的化疗适应症和禁忌症
- 风痰痹阻瘫痪一例治验分享(转)...
- 中医十不治之人??转自医者佛的...
- 医生介绍八种方法可检测心脏早衰...
- 吕英师姐的无限奉献:四季方、五...
- 选奇汤《兰室秘藏》加味治疗丛集...
-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声带肥厚...
- 李可老中医常用方剂!
- 2010年是天刑之年 气克...
- 沉痛悼念王正龙老师!!!
- 小儿高热怎么办,善用中药解危难...
- 医学三字经目录
- 大续命汤
- 三生饮
- 李可回答有关大小续命汤的问题
- 中医大证的临床思路(李可弟子孔...
- 阳气虚结块成肿瘤,急化疗病人丢...
-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
-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及各种分级和...
-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
-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
- 田原: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
- 日常补肾养生方法
- 小儿咳嗽。
- 少阴病桃花汤证!
- 张大昌医文选:汤液经法拟补
- 姜春华谈《伤寒论》的学习
- 《辅行诀》
- 李翰卿语录220则
- 乌梅丸应用
- 奔豚气
- 保健养生?十二时辰养生介绍
- 真心求好医生帮忙:老年人身体虚...
- 甘草泻心汤的功效及应用
- 来自山沟的大智慧----大觉者...
- 王凤仪嘉言录4
- 王凤仪性理养生法
- 王凤仪嘉言录2
- 王凤仪嘉言录1
- 王凤仪十二字薪传
- 陈潮祖经验方(转帖)
- 直肠癌放疗
- 乙肝肝硬化肝癌
- 刘力红谈附子??第二届扶阳论坛...
- 肿瘤病人的饮食需知!!
- 乳腺癌HER-2/neu基因扩...
- 小太阳与健康
- 李可老中医关于中医药预防甲型H...
- 生姜各家论述!
- 赫赛汀靶向治疗将成为新的胃癌标...
- 首个肺癌靶向药物在欧盟上市
- 晚期肺癌患者选择靶向药物治疗优...
- 分子靶向治疗成果是“同病异治”...
- 把肿瘤当作慢性疾病调治--加味...
- 李可老中医经治疑难慢性病及虚弱...
- 小儿扁桃体反复发炎小偏方!
- 中医名家李可:谈中医养生~!
- 健康生活方式将患癌率降低三成~...
- 胰腺癌晚期中医怎么治疗?
- 脑胶质瘤因母亲年纪大,身体弱,...
- 发现左颈部多处淋巴结肿大,可能...
- 结肠癌术后怎么进行中医食疗?
- 泰道(替莫唑胺-进口)治疗脑胶...
- 蒂清胶囊(替莫唑胺胶囊)】治疗...
- 盘点2008: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 治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的小妙方!...
-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 百病从寒生,养生始于足下~
- 中医以“和”为贵 !!
- 宝宝排石汤,有肾结石的宝宝可以...
- 茯苓丸治上臂抬举无力验案分享!...
- 鱼腥草-清热解毒的良药!
- 饿了不能吃的11种食品 !!
- 不用吃药,也可治失眠!!
- 刘伟胜教授治疗脑瘤的经验浅谈!
- 我国传统养生保健功法!!!
- 日常保健之小妙招“五心养生法”
- 再谈“五行蔬菜汤”功效~
- 健康养生食疗方:神奇五行蔬菜汤...
- 抗癌小妙方,可长期服用~
- 海藻食疗方 !!!
- 软组织肉瘤的食疗方!!
- 治疗肝癌常用单验方!!
- 肝癌腹水的民间土单方有哪些?
- 阳气为本,治病、养生应当固护人...
- 早上喝生姜汤的好处!!
- 《黄帝内经》中的认识论(刘明武)
- 作者:邓宏|发布时间:2010-07-01|浏览量:2101次
问题的提出
西医论病必须借助化验室与仪器,一旦离开了仪器、化验室,西医论病就失去了前提。
可是,在几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没有现代化的仪器,二没有现代化的实验室,中华先贤却论出来一部光照千秋的中医文化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有100多种疾病,有医治疾病的原则与方法,还有至今用仪器、用实验室无法认识的经络。这是为什么呢?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这是因为中华先贤掌握了独特的、优秀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凭借着独特的、优秀的认识论、方法论,中华先贤解答了养生与治病的一系列原则问题与具体问题。本文集中讨论《黄帝内经》中的认识论。
一、天人合一的认识论
人是独立之人,但独立之人并不能独立存在,人与天地、时空、万物之间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对人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人本身,必须把人与外部因素联系起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医文化的认识论。
1.把人放在天地中来认识。“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善言天者,必应于人”,这两个论断是《黄帝内经》认识论的精髓。论人论病,《黄帝内经》从来不单独而论,而总是和天地结合而论。
天人合一的认识论,始于八卦的三爻。三爻分别象征天地人??上天下地中间人,三才之说的哲理之源就起于此处。《周易》《黄帝内经》中所出现的一种奇特的论证方式??论天必论人、论人必论天,起源于此处。
以天体来认识人体,始于《周易》。《周易?说卦传》从先天八卦中解释出了一个天体模型,又解释出了一个人体模型。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周易?说卦传》第一解释出了天地、雷风、水火(日月)、山泽八大元素所组成的天体模型,第二解释出了头腹、耳目、腿足、手口八大元素所组成的人体模型。《周易?说卦传》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以天体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体,或者说是以造物主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体,可以吗?完全可以!实际上,这是人类先贤的一致认识。
《圣经》用上帝的模样解释了人的模样。《圣经?创世纪》说,上帝在创造亚当时,是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的。以造物主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的模样,这是《圣经》的认识论。
印度的《奥义书》以天体成分解释了人体的成分。《奥义书》说,天体成分由四大元素地火水风说组成,人体成分仍然是四大元素地火水风。以天体成分认识人体成分,这是《奥义书》的认识论。
天体与人体之间,《爱多列雅奥义书》在开篇处又做了更为详细的对应:
“火化为语言,乃入乎口。
风化为气息,乃入乎鼻。
太阳化为见,乃入乎眼。
诸方化为闻,乃入乎耳。
草木化为毛发,乃入乎皮。
月化为意,乃入乎心。
死亡化为下气,乃入乎脐。
水化为精液,乃入乎肾。”
在《奥义书》中,天体中有什么,人体中就有什么。
《周易》以八卦论出了人的头、腹、耳、目、腿、足、手、口。不但分出了八大部位,而且还分出了上下左右结构,天体与人体在八卦里得到了对应。《周易》的认识论被《黄帝内经》所继承、所发展。以天体成分论人体成分,《黄帝内经?灵枢》有更一步的详细之论: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入有卫气。
地有草?,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这里出现了有关天数与人数的一连串数字??二、四、五、六、九、十、十二、三百六十,天数与人数是一一对应的。
人与上帝相符,《圣经》只有原则之论。人与大梵相符,《奥义书》外对应到了皮脐,内对应到了心和肾。人天之数相符,《周易》具体到了八大部位,而《黄帝内经》则具体到了耳目口鼻、五脏六腑、关节毫毛、皮肤肌肉。
以天体为参照坐标认识人体,是人类先贤的一致思路,希伯来先贤是这样的思路,印度先贤是这样的思路,中华先贤同样是这样的思路,所不同的是,希伯来先贤只论出了原则??人的模样,印度先贤论出了具体细节,相比之下,我中华先贤论得更详细、更具体,论出了模样,论出了四肢,论出了365个关节。
2.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四时不同气候也不同??春风、夏火、秋燥、冬寒,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疾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伤于风,病为洞泄;夏伤于暑,病为疟疾;秋伤于湿,病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有春之病,夏有夏之病,秋有秋之病,冬有冬之病。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四时之病。
四时又分八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冬至夏至),八节之时会有八种风,《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告诉后人,八种风会引起八种疾病。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八节之病。
四时与五脏有对应关系,《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长夏应脾。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四时养生的哲理??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脾。养生养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时调之以甘。
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哲理之源在《周易》,实际之源在《周礼》。《周礼》第一次明确指出,四时有四时之病。《周礼?天官?疾医》:“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黄帝内经》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的全部论述,只是对《周易》《周礼》的继承与发展。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先贤是时间病的最早发现者,是时间病理论的最早创立者。
3.把人放在四方中来认识。人是空间中的人。空间为东西南北四方,人分四方之人,病分四方之病??东方有东方的地方病,西方有西方的地方病,南方有南方的地方病,北方有北方的地方病,中央有中央的地方病,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生一方病。四方之病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有心的读者可以去此处阅读,此处不赘。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先贤是地方病的最早发现者,是地方病理论的最早创立者。
4.把人放在六气中来认识。《周髀算经》用太阳视运动,创建出了六气学说。太阳从冬至点即南回归线出发,向北回归线运动,六个月到达北回归线,这六个月之内阳气一步步增强,由一阳变为六阳,六阳为纯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又向南回归线运动,六个月到达南回归线,这六个月之内阴气一步步增强,由一阴变为六阴,六阴为纯阴。一来阳六气,一往阴六气,一来一往一共12气。12气在平面上可以用六个同心圆来表示,六气之说形成于这六个同心圆。
六气之说被《黄帝内经》全面继承、全面发展,《黄帝内经?素问》将六气与五行相联系,分别命名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与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与五行的结合,使六经五脏形成了清晰的对应关系??厥阴风木对应于肝,少阴君火对应于心,太阴湿土对应于脾,阳明燥金对应于肺,少阳相火对应于心包,太阳寒水对应于膀胱。
六气?六经?五行?脏腑,天气与脏腑之气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了一起。天气非常为邪,邪气过盛会伤及五脏,风邪伤肝,火邪伤心,湿邪伤脾,燥邪伤肺,寒邪伤肾。六气每一气的偏颇,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
把人放在六气中来认识,实际上是把人气的状态与太阳的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太阳在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有什么样的天气,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气。如此认识论可以精炼在一句“天气如何,人气如何”中。遗憾的是,如此具有永恒意义认识论,早已被子孙所遗忘、所抛弃。
5. 把人放在万物中来认识。《周易?系辞下》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日月在天上,寒暑在地表,尺蠖龙蛇在地下,《周易》告诉后人,日月、寒暑、尺蠖龙蛇之间的运动,有着息息相关的一致关系。
广袤的宇宙无边无际,微小的小草微不足道,但一棵棵微不足道的小草却与广袤的宇宙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的关系。以北斗星为例说明这一问题:北斗星斗柄指向东方之时,大地上是春意盎然的春天,小草的嫩芽露出了地面;北斗星斗柄指向南方之时,大地上是烈日炎炎的夏天,小草郁郁葱葱,小花怒放;北斗星斗柄指向西方之时,大地上是秋风送爽的秋天,小草开始结籽,开始枯黄;北斗星斗柄指向北方之时,大地上是冰天雪地的冬天,小草干燥死亡。
小草与广袤的宇宙息息相关,河里的小鱼、小虾,山中的大狮子、大老虎同样与广袤的宇宙同样息息相关,什么时候交配,什么时候产卵,什么时候生仔,与宇宙运行有着同步关系。
小草、小鱼、小虾生存状态的正常与异常,会折射出人的信息。万物状态正常,人体状态也正常;万物状态非常,人体状态也会出现非常。从万物的状态上看人的状态,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系统认识论。
显微镜只能孤立地看问题,看不到天地两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天地人物四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时空与人四者之间的联系,显微镜有所长,但也有所短,显微镜再先进代替不了优秀的认识论。
6. 把人放在运动中来认识。天地是动态的,日月是动态的,北斗星是动态的,天地、日月、北斗星之动是天文之动;太极是动态的,阴阳是动态的,八卦是动态的,五行是动态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之动是人文之动;男女是动态的,气血是动态的,营卫之气是动态的,脏腑是动态的,营卫之气是动态的,病是动态的,治病之术也是动态的;动,是中医文化认识世界、认识疾病与医治疾病的基本点。动的世界动的病,由此产生了“上有病治于下,下有病治于上;左有病治于右,右有病治于左;表有病治于里,里有病治于外;阳有病治于阴,阴有病治于阳”的独特医术。人是动态的人,病是动态的病,治病治在未病之时,有此境界者,方为良医。有如此之术者,方为良医。良医有良术,良术基于精辟而常青的认识论。《彝医揽要》的作者、白族老人王正坤先生曾亲口告诉笔者彝医以动态论病、以动态论医、以动态论方的歌谣:“病无定病,方无定方,量无定量,法无定法。”
二、认识论的几个模式
认识宇宙与人的几个模式,分述如下:
1.阴阳模式。阴有形,阳无形。人由形、神两种因素组成,神位于形而上,无形无体,看不见摸不着;形位于形而下,看得见摸得着。诊病治病必须重视形上形下两种因素,即重视形下之体又重视形上之神??精神之神。《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因中举的喜讯而突然昏厥;《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听到抄家的消息马上昏厥,两人的病与有形之病菌无关,而是关乎无形之神。无形之神,显微镜无法认识,再精密的仪器也无法认识。在无形因素面前,实证方法显出了极大的局限性。
阳主动,阴主静。动静平衡,人体健康;动静失衡,疾病丛生。动到极点则狂,静到极点则闭。孤独症、忧郁症在西医理论中找不出病因,而阴阳学说则可以给出清晰的答案??阴气过盛。
阴阳模式,可以解释天地万物以及人体的基本成分与基本结构,可以解释大至无外、小到无内两种世界的基本成分与基本结构,可以解释昼夜寒暑的有序变化,可以解释一切生生之物的生死过程,可以解释奇数偶数,可以解释音律,可以解释气血,可以解释脏腑,可以解释经络,可以解释虚实……一阴一阳,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一级模式。
几首关于阴阳的歌谣:
(1)
阴阳动静,万物万理;
阴阳动静,万物一理。
(2)
阴阳相推,质力之源;
阴阳循环,如环无端。
(3)
阴偶阳奇,至易至简;
变化之源,气象万千。
(4)
天地阴阳,男女阴阳;
天人合一,首合阴阳。
(5)
天地水火,皆归阴阳;
一阴一阳,万物爹娘。
(6)
阳论时间,阴论空间,
时间空间,一体循环。
2.五行模式。在《黄帝内经》中,春夏秋冬长夏、东西南北中五方,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行;酸苦甘辛咸五味、青赤黄白黑五色、角徵宫商羽五音,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行;肝心脾肺肾五脏,同样归纳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可以解释万物的基本属性,可以解释万物的基本功能,可以解释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可以解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现时世界是复杂的,复杂的世界可以抽象在一幅极其简单的简图中。万物在现象上是各自是独立的,实际上,物物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制约的。如果没有物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生气勃勃”这四字马上会被“死气沉沉”这四个字所取代。如果没有物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生气勃勃”这四字马上会被“过亢成灾”这四个字所取代。五行,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二级模式。
几首关于五行的歌谣:
(1)
五行生克,万类化育;
生克之环,世界相连。
(2)
生生不息,克克相连;
生克循环,三千大千。
(3)
五行如圆环,圆环亦如天;
循环往复间,应作如是观。
(4)
日月转而圆,五星圆而转;
五运围圆转,五行圆如环。
(6)
在天言五方,在地言五季,
在人言五脏,三才归五行。
3.八卦模式。八卦一可以解释天体,二可以解释人体,三可以解释四时八节,四可以解释八节八风,五可以解释物物之间的互动,六可以解释宇宙的旋转运动,七可以解释九宫的空间结构,八可以解释事物的整体性与具体性……八卦分而为八,卦卦都是具体之物,具体有具体的作用;八卦合八为一,一个完美的整体,整体有整体的作用。具体的作用必须发挥于整体之中,具体的作用不能危害于整体。从八卦的整体性里,演化出了天人合一的哲理,演化出了人与万物互为兄弟的哲理。八卦,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三级模式。
几首关于八卦的歌谣:
(1)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谁能尽言,谁能尽意?
卦能尽言,卦能尽意。
简易之卦,画中有话。
(2)
不是什么,什么都是。
不是东西,达于东西。
不会说话,四通八达。
没有双腿,世界通畅。
(3)
卦中有理,象中有数;
数理一体,人理物理。
(4)
穷理于始,研几于微,
制器于象,立足于变。
(5)
天文人文是一种文,天理人理是一种理;
天德人德是一种德,天序人序是一种序;
如此之象即是卦象,如此之理即是卦理。
(6)
三才者,天地人,
起于卦,始于文。
4.12次模式。圆周12次模式,是对天体、地球的定量,是对时空的定量。
中华先贤在空间中画出了三个圈??黄道、赤道、地平大圆。太阳视运动,中华先贤画出了黄道;平分地球南北两半球,中华先贤画出了赤道;以人中心观察四方,中华先贤画出了地平大圆。黄道可以平分成12等份,赤道可以平分成12等份,地平大圆同样可以平分成12等份。12,在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数字。
12,一可以解释一年中的12个月,二可以解释一日中的12时辰,三可以解释空间中的12个方位;四可以解释地支12支,还可以解释远古、中古时期的明堂制,人体经络正是与圆周12次有关。时间会在树木中留下了影子,这就是年轮。时间会在人体中留下了影子,这应该是月轮。12经络与12月的关系,应该是镜像关系。《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曰:“脉以应月。”脉,12经脉;应,对应之应;月,月亮运行的12月;“脉以应月”这一论断告诉人们,12经脉与12月相对相应。生命存在,镜像关系存在;生命结束,镜像关系结束。所以,尸体之中找不出12经络。可以解释人体12经络的圆周12次,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四级模式。
5.历法模式。为了认识、掌握太阳、月亮运行规律,人类先贤创造了历。历,实际上是将日月运行的规律用精确的数字表达在年月日的安排上。太阳历以太阳从冬至点出发又回归冬至点的周期为依据,太阴历是月亮圆缺(朔望月)为依据。欧美有阳历??太阳历,阿拉伯世界有阴历??太阴历,中华先贤既创造出了太阳历,又创造出太阴历,最终合二而一,形成了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既考虑到了太阳的运行规律,又考虑到了月亮运行规律。阴阳合历应该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历。知道了历,就知道了日月交错的天文;知道了天文,就知道了五运六气;知道了五运六气,就知道了物之态与人之态;知道了物之态与人之态,就知道了“应该如何”的医术。
抬头一望圆圆的月亮,就知道今天是十五了。望月知日,这是阴阳合历的优秀之处,纯阳历达不到这一点。月缺勿泻,月圆勿补,这是阴历中补泻原则。
今天是冬至,阴阳合历告诉你,从今天开始,阳气开始上升了。今天是夏至,阴阳合历告诉你,从今天开始,阴气开始上升了。阴阳二气的转换,阴阳合历表达的清清楚楚。
历可以预测阴阳二气的转换,可以预测万物生存状态的正常与非常,可以预测庄稼的丰收与歉收,可以预测气候病的产生,所以《黄帝内经》要求为工者必须知历。历,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重要模式。
几首关于历法的歌谣:
(1)
月有阴历,日有阳历,
春夏秋冬,分明四季。
天时人时,合和一制,
阴阳合历,礼之授时。
(2)
日行有度,月行有数,
度数合一,人文之历。
(3)
历含天文,历含气象,
历含物候,历含人候,
明白历法,四通八达。
(4)
空间可论病,历法可论病,
病论时空中,如此即上工。
(5
月缺勿泻,月圆勿补,
补之以时,泻之以时,
以历养生,平安一生。
(6)
春宜酸,夏宜苦;
秋宜辛,冬宜咸;
四时调甘,一年安然。
三、认识论中的几个特点
1.圆。在《黄帝内经》的认识论中,圆是第一个需要记住的。
在八卦之中,东西南北四方是一个圆,春夏秋冬四季是一个圆,这两个圆重合在一起,一直在做着环流运动。
在《黄帝内经》中,木火土金水五运是一个圆,风、热、火、湿、燥、寒六气是一个圆,这两个圆重合在一起,一直在做着环流运动。
在人体之中,气血是一个圆,经络是一个圆,这两个圆环重合在一起,一直在做着环流运动。
人在时间中,人在空间中,人在五运六气中,因为时空、五运六气在做着环流运动,所以人也随之在做周而复始的运动。人随时空而运动,人随五运六气的变化而变化,情绪会随四时变化而变化,口味会随四时变化而变化……
如果认识与牢记了圆环之状与环流之动,医生就会在某一时、某一节所出现的某种病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也会对某一疾病的下一步转化做出合理的预测。
2.变。天地在变,日月星辰在变,四时在变,五运六气在变,一切都在变。这是一。变有规律性,有循环往复性,有顺序性。这是二。这里集中讨论四时之变与五运六气之变。
四时之变,其顺序有固定性,即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永不变更。五运之变合于四时之变,其顺序同样有固定性,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永不变更。
六气之变,其顺序没有固定性,即今年如此,明年就不如此,年年有秩序之变,变在六气轮流为首上。
五运为主,六气为客,5×6=30,主客相会,运与气30年为一小周期。30×2=60,主客相会,运与气60年为一大周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呼吸有周期性,同理,气血有周期性,脉行有周期性。
天文之变是源,五运六气之变是流,有天文之变才有五运六气之变。五运六气之变是源,气血脉行之变是流,有五运六气之变才有气血脉行之变。人体之变与五运六气之变有着一致的必然的关系,归根结底,天文之变与人体之变有着一致的必然的关系。
一句关于“变”的格言是需要牢记的。《周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化的天文,变化的运气,变化的人体,变化的疾病,在《黄帝内经》的认识论中,记住了一个“变”字,就掌握了论病技巧的关键。
3.时。合时,《周易》《黄帝内经》都强调要合于四时之序。合四时之序,《周易?乾文言》留下的格言是“与四时合其序”。合四时之序,《黄帝内经?素问》在开篇处留下的文章是“四时调神大论”。
在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里,没有抽象的时间,只有具象的年月日。年月日的界定,最早出现《周髀算经》中。《周髀算经》曰:“故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日,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岁。”合时,原则之合要合在岁月上,具体之合要合在昼夜之序、四时之序上。归根结底,要合在日月之序上。
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时,一天之中分四时早春,午夏,夕秋,夜冬。四时与五脏之间同样存在着对应关系,养生与治病必须掌握时序。
春养肝气、夏养心气、长夏养于脾、秋养肺气、冬养肾气。养生应该按照时序养,这是《黄帝内经》中的基本哲理。
4.气。混沌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中华先贤用了一个“气”字,解释宇宙与生命起源。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告诉后人,万物“生生化化”的元点是一团气。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告诉后人,人的两种基本元素是血与气。
元点之气?天地之气?万物之气?人之血气,一脉相承,息息相通。气能养生,气能致病??可以致一病,可以致百病。预为上工,必须牢牢记住这个“气”字。
5.返。燕飞燕来,花落花开,日没日出,月圆月缺,旧过程之后又重新开始两新过程,新过程与旧过程有相似性、重复性,这就是返。
《道德经》认为,道之动有去有来。《周易》揭示,运动的特征是“反复其道”,是“无往不复”。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二气之动有去有返。秋分时节阳气沉入地下,春分时节阳气露出地面,秋去春来,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
人体之外,阴阳二气回返往复。人体之内,气血回返往复。五行五脏之气,回返往复。由气血脏气失衡引起的疾病,仍然具有回返往复的特征。熟悉并掌握了一个“返”字,才有为工为圣的基本前提。
6.平。“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平衡之平,是《黄帝内经》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中医中药的目标,就是在寒热、虚实之间取得平衡。无论什么病菌,所引起的症状无非是寒热虚实。对症就可以下药,这是中医中药。
与“平”字相并列的是一个“中”字。中医之中,本义并不是中国之中,而是中平之中、中和之中。《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至水火之齐,以通解结,反之于平。……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用药不是消灭病菌,而是使人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治病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养生,是救命。“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意义就在这里。中医之中,是中平之中,是中和之中。认识并掌握了一个“平”字,认识并掌握了一个“中”字,基本就达到了中医文化的精髓。
三句结束语
1.人认识事,认识物,靠的是眼睛。中医认病识病,靠的是优秀的认识论。如果丢掉了自己的认识论,中医论病就失去了眼睛。
2.道器并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道器术并重,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的落后,原因在于变质了道又丢掉了器。中医文化的落后,原因在于丢掉了道又丢掉了器,只剩下了无根无本之术。
3.中医文化的振兴,道器术三个字一个都不能少。优秀的认识论,优秀的方法论,都蕴含在道理中。要想掌握优秀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必须从研究道理开始。
(选自《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急难重症经验高级研修班学术论文集》 中国?东莞?塘厦)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