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癌症看吃饭就能知道?医生:身...
- 小儿湿热痢(三阳合病下痢)
- 见皮治皮永无期??李可学术思维...
- 如何预测格列卫(Gleevec...
- 2013年 五运六气(转载)
- 癌症专家处理小伤口不当患癌去世...
- 食道癌险死还生的治疗经过??李...
- #小儿疹病#
- 第三医学--养生祛病!(转)
- 关于排病反应(转)
- 恢复仲景用药特色,攻克世界医学...
- 柴胡重剂应用探讨(转)
- 食道癌险死还生的治疗经过??李...
- 浅谈潜阳封髓丹在临床上的运用
- 升陷汤
- 吴佩衡临床运用潜阳封髓丹
- 论引火归原 - 李可学术思想探...
- 黄煌先生论五苓散猪苓汤区别!
- 放生与治病!(转)
- 中医将亡于药(转)
- 胃肠癌易复发 术后标准治疗生存...
- 李可弟子郭博信谈中医人才培养
- (转) 海外经方家倪海厦医师3...
- 常用肿瘤标志物意义及其选择和优...
- 肿瘤标志物的意义
- 刘伟胜教授辨治癌痛经验介绍
- 治喘专方定喘汤
- 养生之道!
- 坏情绪是也能导致诸多疾病!
- 柴银石膏退热汤介绍
- 叶天士奇术治暴盲!
- [转]论精方与围方
- 李可中医流派甘肃传承基地揭牌
- 杏苏散
- 参苏饮(表里之剂)
- 姚荷生运用连梅汤经验介绍
- (行医见闻)死亡:一段新旅程的...
- 附子汤
- 麻疹后遗证之哮喘案(唐步祺)
- 乌头,天雄,附子功效辨析解
- 乌头汤巧治风心病、小青龙妙解肺...
- 病机十九条
- 伤寒用药赋(二)
- EML4-ALK融合基因:肺癌...
- 中医治疗儿童急性阑尾炎一例!
- 饮食改变体质,酸性体质易致癌!
- 附子、半夏配伍临床应用举隅!
- IB期肺癌患者术后是否要化疗?
- 60岁男性,右肺低分化腺癌IB...
- 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
- 跟师李可老师心得(广东省中医院...
- 李可给弟子的推荐读书
- 肝癌食疗十二方
- 陈潮祖先生用葛根汤验案
- 李可部分徒弟所在医院或诊所!
- 中医脊梁李可率团南方医院义诊 ...
- 世界纠结排行榜,真的好纠结!
- 五运六气概说(3)
- 2011年(辛卯年)气候特点和...
- 钱伯文治癌辨证用药法
- 于尔辛教授治疗肝癌经验
- 少 阴 咽痛
- 少 阴 头 痛
- 小儿伤寒病并肠出血危证
- 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二)
- 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一)
- 伤寒病少阴寒化证
- 阴证误下救逆案
- 寒 疟
- 燥 咳
- 秋 燥
- 小儿湿热痢(三阳合病下痢)
- 小儿时疫痢(小儿志贺氏杆菌性痢...
- 赤 痢
- 暑 证(二)
- 暑 证(一)
- 春温病冷水治愈案
- 春温病少阴热化证
- 春温病阳明经热证
- 春温病表寒里热证
- 瘟疫病战汗
- 瘟疫病狂汗
- 瘟疫病小儿热极抽风证
- 瘟疫病误治变证转阳极似阴证
- 瘟疫病热深厥深阳极似阴证
- 瘟疫病热盛逼阴证
- 瘟疫病阳明急下证
- 瘟疫病阳明燥实证
- 瘟疫病燥热内结证
- 太阳病炙甘草汤证
- 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
- 小儿慢惊风
- 小儿急惊风(二)(风寒误治救逆...
- 小儿急惊风(一)
- 太阳伤寒表实证
- 少阴病苦酒汤证
- 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
- 少阴病真武汤证
- 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
- 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 厥阴病提纲及意义
- 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 厥阴病乌梅丸证
- 厥阴病白头翁汤证
- 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
- 温病遗方
-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 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
- 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
- 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 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
- 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
- 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 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
- 厥阴病白虎汤证
- 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王三虎治疗肺癌脑转移经验(海白...
- 肿瘤患者饮食康复手册(5):肿...
- 肿瘤患者饮食康复手册(1)
- 中医妙谚语佳句名言集锦!
- 糖尿病治验2则(孔乐凯)
- 中药治疗小儿哮喘: 让哮喘患儿...
- 【转】 伤寒论的时间规律 阳数...
- 伤寒论的时间规律 阳数七阴数六...
- 中医不是慢郎中:中药治疗一例急...
- 风伤卫寒伤荣辩
- 明医堂方解(吕英师姐)
- 丹溪“倒仓法”
- 肿瘤特效验例闻见记《邹孟城三十...
- 睡眠与疾病!
- 《黄帝内经》中的认识论(刘明武...
- 李可老中医之攻癌夺命汤介绍
- 附子中毒的表现及防治措施!
- 师父教我的是悟 师父给我的是...
- 思路与方法(李可)
- 名医附子运用经验荟萃!
- 年龄54岁,女,特别容易出汗,...
- 肿瘤的化疗适应症和禁忌症
- 风痰痹阻瘫痪一例治验分享(转)...
- 中医十不治之人??转自医者佛的...
- 医生介绍八种方法可检测心脏早衰...
- 吕英师姐的无限奉献:四季方、五...
- 选奇汤《兰室秘藏》加味治疗丛集...
-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声带肥厚...
- 李可老中医常用方剂!
- 2010年是天刑之年 气克...
- 沉痛悼念王正龙老师!!!
- 小儿高热怎么办,善用中药解危难...
- 医学三字经目录
- 大续命汤
- 三生饮
- 李可回答有关大小续命汤的问题
- 中医大证的临床思路(李可弟子孔...
- 阳气虚结块成肿瘤,急化疗病人丢...
-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
-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及各种分级和...
-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
-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
- 田原: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
- 日常补肾养生方法
- 小儿咳嗽。
- 少阴病桃花汤证!
- 张大昌医文选:汤液经法拟补
- 姜春华谈《伤寒论》的学习
- 《辅行诀》
- 李翰卿语录220则
- 乌梅丸应用
- 奔豚气
- 保健养生?十二时辰养生介绍
- 真心求好医生帮忙:老年人身体虚...
- 甘草泻心汤的功效及应用
- 来自山沟的大智慧----大觉者...
- 王凤仪嘉言录4
- 王凤仪性理养生法
- 王凤仪嘉言录2
- 王凤仪嘉言录1
- 王凤仪十二字薪传
- 陈潮祖经验方(转帖)
- 直肠癌放疗
- 乙肝肝硬化肝癌
- 刘力红谈附子??第二届扶阳论坛...
- 肿瘤病人的饮食需知!!
- 乳腺癌HER-2/neu基因扩...
- 小太阳与健康
- 李可老中医关于中医药预防甲型H...
- 生姜各家论述!
- 赫赛汀靶向治疗将成为新的胃癌标...
- 首个肺癌靶向药物在欧盟上市
- 晚期肺癌患者选择靶向药物治疗优...
- 分子靶向治疗成果是“同病异治”...
- 把肿瘤当作慢性疾病调治--加味...
- 李可老中医经治疑难慢性病及虚弱...
- 小儿扁桃体反复发炎小偏方!
- 中医名家李可:谈中医养生~!
- 健康生活方式将患癌率降低三成~...
- 胰腺癌晚期中医怎么治疗?
- 脑胶质瘤因母亲年纪大,身体弱,...
- 发现左颈部多处淋巴结肿大,可能...
- 结肠癌术后怎么进行中医食疗?
- 泰道(替莫唑胺-进口)治疗脑胶...
- 蒂清胶囊(替莫唑胺胶囊)】治疗...
- 盘点2008: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 治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的小妙方!...
-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 百病从寒生,养生始于足下~
- 中医以“和”为贵 !!
- 宝宝排石汤,有肾结石的宝宝可以...
- 茯苓丸治上臂抬举无力验案分享!...
- 鱼腥草-清热解毒的良药!
- 饿了不能吃的11种食品 !!
- 不用吃药,也可治失眠!!
- 刘伟胜教授治疗脑瘤的经验浅谈!
- 我国传统养生保健功法!!!
- 日常保健之小妙招“五心养生法”
- 再谈“五行蔬菜汤”功效~
- 健康养生食疗方:神奇五行蔬菜汤...
- 抗癌小妙方,可长期服用~
- 海藻食疗方 !!!
- 软组织肉瘤的食疗方!!
- 治疗肝癌常用单验方!!
- 肝癌腹水的民间土单方有哪些?
- 阳气为本,治病、养生应当固护人...
- 早上喝生姜汤的好处!!
- 附子是通阳药还是温阳药?
- 作者:邓宏|发布时间:2011-01-06|浏览量:2224次
附子是通阳药还是温阳药?
------------- 兼论附子的质量鉴定和用
李建西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福建省漳平市中医院
附子一药近代来争议颇多,有人谈附色变、视其为蛇蝎,有人视为救命仙丹。这几年随着扶阳学说的兴起,更是倍受关注,受关注之程度在中药里恐是无药出其右了。经过对前人经验的借鉴、李可老师的指导和自己较大量的使用附子(最近统计了一下医院的药房进药清单,最多一个月使用制附子的数量大约300公斤),加上对临床许多医案的用心揣摩分析,略有心得,大胆提出一些认识,供大家参考,若其中认识能使后来想使用附子一药的同仁,少走些弯路,则倍感欣慰。
首先我结合圆运动的理论提出一点与前人对附子不太一样的的认识,即把附子定位为一味通阳药,似乎比温阳药更贴切一些,而且它的通阳作用无它药可匹敌。
个人体会是,只要下焦先天元阳(先天命门真火)尚未全散,一息尚存,附子进入体内后,以迅雷之势可将十二经脉一俱打通,让残留在身体各处的残阳回纳下元,使身体阳气的圆运动复圆。注意:这种阳气的回纳复元功能,并非附子的功能,而是先天元阳自身的功能,附子只是将这些回纳复元的通道打通而已。
附子既然走而不守,性烈霹雳,过用必能通极而耗散阳气,耗伤真水,引动下元真火。而且在经脉通达之后,不宜久用,一定要用敛藏之药驾御它,从圆运动的理论来看,它的作用主要在圆的左下部位,把附子当作一味补阳药来使用,我认为是不妥的。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佐证一下上述的观点:
① 破格救心汤在加入山萸肉、生龙牡后效力大增,破格救心汤是李可老先生创立的一首治疗心衰等急危重症的特效方,脱胎于四逆加人参合张锡纯的来复汤。大家知道山萸肉、生龙牡具有敛藏之功,在附子、麝香等药将阳气的通道打通后,用山萸肉、生龙牡驾御附子等药以防开破太过,若开破太过则易使仅存的一丝阳气耗散殆尽。一通一敛,则圆运动复圆矣!另外四逆汤中用了大量的炙甘草、干姜,应是补土伏火,以后天救先天之义。
还有在《伤寒论》中真武汤中使用大剂量的白芍也应是这个用意。
② 最早对附子这种认识的思考,来自于一位70岁男性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治疗过程。在使用较大剂量附子(100?200g)治疗10个月后,出现服药后头面、四肢麻木、头晕、呕吐等类似眩暝的表现,但第二天把附子减至原量的四分之一,仍出现以上现象。
后来悟到其实附子性烈霹雳,善走窜,老人本来下元虚,阳性本动而易升,长期使用附子在经络通达之后,若再用易使阳气上飘,一定要有敛降药驾御它。
这里也引出一个话题,就是附子到底在体内什么地方起作用,我认为它有温煦肾水的作用个人认为先天的一点真阳即由肾水温养,先天真阳与生俱来,非后天草木等药物可补助的,只能清心寡欲,静其心以减少消耗,但它是否能更好发挥温煦功能,与肾水是否充足(即水量)、肾水是否温热(即水温)有密切关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先天之真阳犹如一盏蜡烛,我们使用的各种方法只是使其燃烧的更旺(如挡住不让风吹);把肾水加温,使其燃的更好而已。巴戟天、肉苁蓉等补肾药亦是起类似作用。
所以在老人使用附子时尤应注意这一点,因其肾水渐枯,元阴被耗,附子的走窜之性,易引起阳气上窜外越。
③ 儿童对附子的耐受能力特别大,在临床中发现儿童对附子的耐受力特别大,我曾遇二位8-10岁的患有先天疾病的儿童,一男一女,单剂附子逐渐加量用至300?450g,当时还是一种较麻的附子,(一般成人用至90?150g即有反应)无任何不适。我分析这是由于小儿下焦元阳元阴充足,未被房事等后天行为耗散的原因。而成人尤其老人正好相反。
④ 附子、川乌过量使用后出现大汗淋漓,心跳减慢,吐泻,手足颤动等症状,均可以用圆运动中的风木疏泄太过,导致阳气脱亡来理解。而使用甘草、蜂蜜、黑豆等以纠其偏,黑豆养木柔肝以治其疏泄太过;甘草、蜂蜜补土养中气以防风木疏泄太过导致中气败亡。我认为,从圆运动的角度来看,再加入红参、生龙牡、山萸肉和少量的附片,效果应该更好。据说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佩衡老前辈,曾用质量好的附子来救治所谓出现以上症状的病人。
下面来谈一谈附子质量鉴别及其用量这个话题。这一点也是许多想用附子的朋友很关注的话题。。
目前市面上的附子质量,可以用8个字概括:极其混乱,良莠不齐。在临床使用中总结出一套简单、易掌握的鉴别方法,供大家参考。
市面上常见3种附片:黑附片、黄附片和一种青灰色的附片(有的地方也把它归入黑附片中),好象具体的炮制方法都与药典记载不尽同。
一是看外观。干燥的附片比湿的好,湿的说明胆巴未漂干净,易吸潮。越干的质量越好。
二是嗅其气,拿附片近闻,有的质量太差,老远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类似酸菜的气味,这种附子要特别小心,若不作处理,服后极易吐泻。
三是口嚼少许,不咸最好,越咸越差。另外许多商家为了增强附片的外表色泽,使用了一些油脂,所以很多附片在嚼时也能发现有油味,油味越轻的越好,那种油味也很容易让人呕吐。
至于附片的麻味,那是附子的本味,越麻的附子,效力越大。
抓住以上几点,制附片的质量好坏基本可以控制住了,咸味重和气味刺鼻的附子大家一定不要用,实在没办法要用,一定要用温水漂洗至咸味和刺鼻的酸菜味消失再用,尤其是对肾病病人,切记!切记!!
下面来谈谈附子用量的问题,这是一个有关附子争议最多的话题。在附子质量没有保证的情况下,谈它的用量就成了空谈。因为不同品质的附子,同一病人可以用300g毫无反应,而另一种附子用30g就上吐下泻。质量较好的制附子使用30?90g,只要煎煮得当,是非常安全的。
这里想给大家一个建议,大家都来煮些生附子尝尝,生附子在煎煮过程中散发出的气味甘香,很象煮地瓜或黄豆的气味,怪不得有的地方用附子炖狗肉作为冬令进补的菜肴。生附子煮成的汤苦中带麻味,估计这苦味主要是附子皮的味道。《伤寒论》中的附子均去皮。生附子就没有了制附子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尝试着使用生附子,可以从5-10g开始用,但用时一定要把生附子打破,否则很难煮出。曾把带皮生附子浸一宿,再煎2小时,剖开,中间仍未煮透!所以《伤寒论》中就两种附子即生附子和炮附子入煎时均需去皮破开。
大家都用统一的东西,才有可能来讨论很多(如剂量)的问题,否则你说我用多少多少的附子治疗什么病,你用的附子可能比对方用的效力强几倍或弱几倍,怎么去对比,而生附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还大量节约药材和人力资源。
另外我查了一些资料,始终弄不明白古法的炮附子到底怎么炮制,恳求有能力的同仁好好发掘一下炮附子的炮制方法,恳盼早日有质量稳定的炮附子上市,造福人类。
本人生附子最大用过45g,没有经验的可以从5g的量渐加,一般以30g为度。临床上我常常也生、制附子并用。
若能把握好附子的质量关,又知道附子到底在圆运动的哪个部位起作用。再来讨论临床上附子的用量,心里就有底了。
既不必视附子如毒蝎,应该大剂破阴回阳、挽命于顷刻时;畏缩不前、措施良机,也不要无附子不能成方。
总之,附子这味药是一味药性极偏,善打攻坚战的将军之药,统帅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圆运动学说,只要运动能圆,则不畏其烈矣!
以上是本人临床使用附子的点滴心得,敬请各位前辈同仁斧正!
(2008年3月东莞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专辑)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