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斌主任医师 教授
-
医院:
中山市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
科室:
普通外科
- 癌症病人如何面对腿肿
- 癌症病人的心态
- 口腔癌也要命
- 王医生通俗讲基因?食道癌的基因...
- 最近攻克癌症最大的希望?融瘤基...
- 肝癌与黄疸
- 王医生通俗讲基因?胆管癌的基因...
- 化疗是如何治癌的呢?
- 长了眼睛的抗癌药
- 王医生通俗讲基因?食道癌的基因...
- 王医生通俗讲基因?胆管癌的基因...
- 癌症治疗就是这样简单
- 癌症病人要不要忌口?
- 精确制导打击癌细胞
- 人体的天然抗癌活性
- 癌细胞变异的演绎
- 最近攻克癌症最大的希望?融瘤基...
- “漂白粉”也能治疗癌症?
- 癌细胞原是个好孩子
- 让人头痛的骨转移
- 最新爆料:胶质瘤治疗新进展
- 前列腺癌与PSA
- 癌症与淋巴转移
- 癌症疼痛-感觉与知觉
- 旭日阳光
- 庙大香火旺
- 癌症不等于死亡
- 是谁捅了马蜂窝?
- 癌症疼痛-心理治疗
- 癌症起于隐喻
- 月嵘
- 谁夺走了我的安全感?
- 阿司匹林可治癌
- 一箱土鸡蛋与半个西红柿
- 癌症疼痛-原因与诱因
- 癌症病人千万不要“任机器摆布”
- 人为什么活着?
- 我不孤单
- “红包”的诱惑
- 过度诊断也会害死人!
- 为了救姐姐,他什么都放弃了!
- 生命的统一
- 在路上
- 是谁在主宰奇迹的发生?
- 突然发现癌症咋办?
- 勇敢地抗击癌症的人
- 反思化疗(二)
- 奇妙的双螺旋世界
- 癌症误区9问(三)
- 癌症误区9问(二)
- 反思化疗(一)
- 能返老还童的再生医学??干细胞
- 癌症误区9问(一)
- 爽
- 癌中之王??肝癌
- 肺癌的基因化疗热灌注治疗
- 癌症病人怎么越治越多?
- 前列腺癌与PSA
- 放疗是否能改善胰腺癌患者的生存...
- 癌症病人要参与治疗
- 灵谷苑
- 癌症与发烧
- 应该不应该告诉病人实情?
- 癌症应该不应该化疗呢?
- 肺癌的基因化疗热灌注治疗
- 癌症病人为什么会厌食?
- 惊
- 一个癌症病人的求生博文
- 癌症防不胜防
- 放疗是否能改善胰腺癌患者的生存...
- 癌症病人如何面对腿肿?
- 活着
- 癌症病人容易患抑郁症
- 活着 是如此真实 美好
- 金色的收获
- 患难夫妻
- 癌症病人黄疸是咋回事儿?
- 复杂的“专家”
- 珍惜人生,笑对死亡
- 癌症基因治疗
- 癌细胞与人体长期共存,如同?种...
- 挣扎的希望(转载老妖的感恩)
- 2元钱一支的癌症化疗药
- 昨天我很累!
- “如果在癌痛与死亡之间选择…....
- 大姐的卵巢癌康复之路!
- 做人做事是老实?还是不老实呢?
- (转)抗癌现状:老式大炮打不中...
- 做医生真的很难!
- 不可放弃希望
- 免遭一刀,一针溶瘤!
- 癌症病人不让吃月饼,那吃什么?
- “快”与“慢”
- 可以放下你的手术刀,但不要丢弃你的听诊器!
- 作者:王斌|发布时间:2011-11-23|浏览量:449次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现代微创外科的临床应用,传统的外科创伤性手术的范围越来越小。在临床诊断方面,高科技设备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有些医生更多的依赖这些“机器”诊断,慢慢的忽视甚至是完全丢弃了手中的听诊器。 -
十多年前,有一次随同北京301医院高干病房主任何长青教授,一起去北京天坛医院高干病房吧,参加中国某科学院的一位高官会诊。当各路医学界英豪各抒己见,在观片灯前的CT、MRI片子上(当时还没有PET-CT),为这个病人的鉴别诊断争论不休,因为没有发现明确的原发病灶而没有结论。当何老推荐(也许是考验我吧?)我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我断然提出这个病人已经明确诊断为肺腺癌,并且有转移。此时,如同晴天霹雳,把所有的人吓一跳!大家不约而同的把各种复杂的眼神直射我的瞳孔,当我提出自己的诊断依据时,在座的人都“哦”的一声,并赞同了我的意见。其实,很简单,我自从1975年就与胸片打交道,几十年来每天大量阅读胸片写诊断报告,日积月累养成了“不由自主”地先观察基本的普通胸片习惯。当别人正在赏心悦目似的看那些刚刚时髦的CT、MRI片时,我却在那里认真仔细的在观察胸片情况,发现了很微小的肋骨溶骨性转移病灶,而肺腺癌往往是原发灶很小,转移很快的特征(北京友谊医院李铁一教授,曾对肺腺癌病人尸体解剖,发现有的病人竟然找不到原发病灶),为此,根据这个理论,我凭借普通胸片的诊断依据推理,对这病人做了一个正确的诊断。二炮总医院肝胆外科王斌
最近,我发现我们科里的年轻医生更多依赖于各种先进设备的诊断,病人一住院,就开了一大堆的各种检查申请单。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望、触、叩、听”的临床检查,甚至很少随身携带听诊器,这是让我很担忧的严重问题。听诊器最初的发明灵感来自于卷个纸筒听胎音。早在200年前,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从而为现代医学打开了一扇窗户,他也被尊称为胸腔医学之父。然而,随着“医学机器时代”的到来,听诊器却渐渐被冷落,甚至沦为一件寂寞的“装饰物”。 -
如今,很多医生的胸前已经看不到听诊器了。他们甚至连病人都不看一眼,就毫不犹豫地开出X线、B超、CT、MRI、PET-CT等昂贵的检查单。于是,患者的看病过程,就成了从一个机器到另一个机器的机械运动。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医生对疾病的诊断速度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听诊器可以“退役”了。很多医学专家认为,临床检查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管有多少高精尖设备,听诊器永远不会落后。对于心肺疾病来说,听诊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手段。医学家裘法祖曾教诲年轻医生:“做一个好医生,除了医德,就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面对每一位病人,都要通过望、触、叩、听作出初步的诊断。”如果医生过度依赖高级设备,而放弃了听诊器,就会降低临床诊断能力,最终成为“机器的奴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很多医院竞相购买高精尖设备,搞“军备竞赛”,导致检查过度,百姓不堪重负。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对全国500家医院10种大型医疗设备的调查分析,CT、MRI的使用率均不到40%,其中17%的CT检查没有必要,27%的MRI检查是没有必要的。 -
先进设备固然有其先进的优势,但是,一个合格的有医德医生永远不要丢掉自己的“望、触、叩、听”的基本功,不能丢弃自己脖子上的听诊器。因为“望、触、叩、听”能即时得到病人的微小病情变化,不需要等待“机器诊断”二三天的时间,即使是一天的报告结果(而且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结果),为病人及早解除痛苦甚至是挽救生命提供宝贵的时间。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望、触、叩、听”全面了解病情,运用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对疾病的本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做出有利于病人的及时治疗。 -
年轻的医生:请你还是别丢掉自己的听诊器吧! -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