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接触过的西晋太康二年古琴“...
-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
- 令人“头痛”的头痛??《中老年...
- 内功针刺治疗经筋病(二)
- 关于“穴位”一词英文翻译的一点...
- 胥荣东的博客地址http://...
- 鄙人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筋...
- 本人新书《筋柔百病消》可在线阅...
- 胥荣东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
- 贵州卫视将播放鄙人主讲的养生节...
- 方舟子说经期性生活不影响健康也...
- 鄙人从本周一开始在北京卫视《养...
- 我曾接触过的西晋太康二年古琴“...
- 内功针刺治疗经筋病(一)
- 令人“头痛”的头痛??《中老年...
- 伤寒论中的方言土语(转载)
- 养生,从“上守神”开始《中老年...
- 话说中医
- 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关于李小龙与大成拳
- [精] 实习心得
- [精] 上守机
- 欲灭中医先灭汉字
- 针灸名医黄石屏(转载)
- 祝针灸万岁!-------毛泽...
- [精] 何谓导师
- 附子 锁谈 (转载)
- 王婆卖瓜一下
-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
- 记住这位网友的话
- 批评笔者的文章
- “信不信中医”是个假话题!
- [精] 近期即将发表的论文:《...
- [精] 近期即将发表的论文:“...
- 《大成拳养生功法》内容提要
- [精]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
-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
-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武术
- 郭云深的半步崩拳
- 我的习拳之路
- 转载:意拳.大成拳文章汇编目录...
- 《黄帝内经》针法探秘
- [精] 大道无门
- 《转贴》站桩悟道
- 针刺治神与导引行气
- 说说中风
- 与疼痛说再见--带状疱疹的防治
- 何谓“刺家不诊”
-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释疑
- “谷气来也徐而和”析疑
- “以经取之”释义
-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真实含...
- 《九针十二原篇》说些什么(草稿...
- 带状疱疹可针灸治疗吗?
- [精] 阿是穴释义
- [精] 《灵枢》释疑四则
- 趣谈阿是穴
- “上守机”释义??2
- [精] “上守机”释义??1
- 拳道中枢(大成拳论) 转载
- 内功针刺点穴疗法
- 《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
- 侠骨佛心??纪念王选杰先生
- 神奇的灸疗!
- 桩法
- 试 力
- 试力形式
- 大成拳里的步法练习
- [精] “陷脉”“中脉”释疑
- 作者:胥荣东|发布时间:2009-09-27|浏览量:1731次
本文已发表于《中医杂志》2008年第1期
《灵枢?九针十二原》是针灸经典中的总纲,其行文流畅,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纲纪有序,论理透彻,常数句平列,而义多相类,毫无含混参差之弊。本篇前半部分,首先论述了针刺的基本原则,然后叙述九针各自名称及长度,继而叙述其形状及作用层次;再依次说明“邪气”、“浊气”及“清气”从体表开始直至深层,分别在人体中的浅深位置;紧接其后是论述不同针法所起的各自作用。具体来讲就是用较轻较浅的刺法也就是“针陷脉”以令“邪气出”,用刺中血脉的针法也就是“针中脉”以使“浊气出”。总之,就是随着病位的加深针刺的深度也相应加深,但同时又告诫:“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因为邪气在“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疾病也有各种不同表现,因而九针也“各不同形”,以适应治疗各种疾病的需要,所以不要只选取某种单一的针具(如毫针等)去治疗各种各样的疾患,应该从九针之中选取与疾病相适应的针具,也就是“各以任其所宜”。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胥荣东
本来十分清晰明了的文字,但是在《灵枢?小针解》中却被解释得义理难明,逻辑混乱。如其将文中的“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解释为:“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已经十分明确地指出:“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指明了“邪气”、“浊气”和“清气”分别位于“脉”的上、中、下。但《灵枢?小针解》的作者却错误地将其理解成在人体上下部位的高低,因而其后的针刺治疗原则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文中的“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就是据此附会而来的;只有最后一句,“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的解释是正确的。如此解释,在文章体例上是十分混乱的,结果变成了忽而“取之上”,忽而“取之阳明会”,最后又言“不欲深刺也”。其中首先讲的是要针刺人体的上部,这是从人体的部位高低选择的角度讲,即所谓的“取之上”;其次是施术于“阳明会”,这是从经脉及腧穴的选择角度来讲;最后讲的却是针刺的深度。很难想象,作为“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的针灸医经,在行文上会混乱到如此程度。
对于此种文章体例,清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引之指出:“经文数句平列,上下不当歧异。” 他在《经义述闻》中论述道:“经文数句平列,义多相类,如其类以解之,则较若化一,否则上下参差,而失其本指矣。”古人因为缺乏相应的语法知识,出现以上错误解释并不值得惊讶。在注释古代医经时,不可以单独解释某字某词,而要照顾到全文乃至全书的语义,同时还要结合临床实践去理解分析,因为一词多义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必须根据上下文乃至于全书相关篇章的语义来确定一个字或词在某一句子中的确切含义。对于单纯从语言文字角度注释,不去探求经文的思想内容的做法,清代另位语言学家陈澧称之为“解经而不读经”。“解经” 是指训诂考据,“读经”是指从诵读中明其义理。他在《东塾读书记》中写道:“说经者,于经文明白无疑,欲经文之明白无疑者,将以讽诵而得其意也。若既解之明白无疑,而不复讽诵以求其意,则何必解之乎?”西汉及其以前的绝大多数学者包括《灵枢?小针解》的作者在内,并不一定都掌握了这种“因文求义”的治学方法,所以出现逻辑上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当然更不能够迷信古人的注释。
《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中的“夫气之在脉也”,当语译为“在脉之气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分明指的邪气、浊气和清气在以“脉”为基准的情况下,其在体内的深浅位置,即从体表开始到组织深层,分别为邪气、浊气和清气;与之相应是针刺深度的不同:“针陷脉”、“针中脉”等和“针太深”。正如《灵枢?终始》所指出:“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此与“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语义相同。但是《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在论述针刺深度时却没有提到“清气”,估计是原书脱简所至,正如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所指出:“此于针‘浊气’后,未及‘清气’之义,疑有脱文。”根据上下文意,“陷脉”、“中脉”中的“陷”和“中”字在这里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分别是指的是用针使“脉”陷和刺中“脉”。这在《黄帝内经》中是很常见的用法,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素问?刺禁论》的“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也只有如此解释才符合“经文数句平列,义多相类。”的书写体例。《灵枢?小针解》中关键的错误在于,将本来作为动词用的“中”字理解成了名词,因而误将刺中经脉之意的“中脉”解释成了位于人体中部的经脉。
关于“针陷脉”和“针中脉”的具体针刺方法和针具在《灵枢》一书中也有着详细的论述,如《灵枢?九针论》论述道:“三曰?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这正好符合原文“故针陷脉则邪气出”的语义。在《灵枢?官针》也有云:“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 这是对“针中脉则浊气出”治疗法则的举例与说明。
因为“气”在“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也就是“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所以相应的治疗就应该如《素问?调经论》所述:“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具体刺法则见于《灵枢?终始》:“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该篇中的诸多内容显然是对《灵枢?九针十二原》的解释与说明,此不详述。文中的“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正好呼应“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灵枢?官针》的主要内容是对九针针具针法的论述,也可以看作是对《灵枢?九针十二原》的补充说明,其中提到的《刺法》与《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内容都出自较《灵枢?官针》年代更久远的古代医经,其内容可互为注释。其中论述的“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与“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也正好相对应,也是对“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的本意是指针刺经脉的不同深度。但《灵枢?小针解》的作者因为没有根据上下文乃至于全书相关篇章的语义来确定“陷脉”、“中脉”中的“陷”和“中”字在句子中的确切含义,错误地将本来作为动词用的“中”字理解成了名词,因而误将“刺中经脉”之意的“中脉”解释成了“位于人体中部的经脉”,又因此而将位于“脉”中深浅的上、中、下理解成了在人体上下部位的高低,这主要是由于古人缺乏相应的语法知识所致。
以上为蠡测之见,限于笔者学识,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前辈及同道不吝赐教。
中日友好医院 针灸科 (100029) 胥荣东 王旭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