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接触过的西晋太康二年古琴“...
-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
- 令人“头痛”的头痛??《中老年...
- 内功针刺治疗经筋病(二)
- 关于“穴位”一词英文翻译的一点...
- 胥荣东的博客地址http://...
- 鄙人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筋...
- 本人新书《筋柔百病消》可在线阅...
- 胥荣东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
- 贵州卫视将播放鄙人主讲的养生节...
- 方舟子说经期性生活不影响健康也...
- 鄙人从本周一开始在北京卫视《养...
- 我曾接触过的西晋太康二年古琴“...
- 内功针刺治疗经筋病(一)
- 令人“头痛”的头痛??《中老年...
- 伤寒论中的方言土语(转载)
- 养生,从“上守神”开始《中老年...
- 话说中医
- 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关于李小龙与大成拳
- [精] 实习心得
- [精] 上守机
- 欲灭中医先灭汉字
- 针灸名医黄石屏(转载)
- 祝针灸万岁!-------毛泽...
- [精] 何谓导师
- 附子 锁谈 (转载)
- 王婆卖瓜一下
-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
- 记住这位网友的话
- 批评笔者的文章
- “信不信中医”是个假话题!
- [精] 近期即将发表的论文:《...
- [精] 近期即将发表的论文:“...
- 《大成拳养生功法》内容提要
- [精]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
-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
-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武术
- 郭云深的半步崩拳
- 我的习拳之路
- 转载:意拳.大成拳文章汇编目录...
- 《黄帝内经》针法探秘
- [精] 大道无门
- 《转贴》站桩悟道
- 针刺治神与导引行气
- 说说中风
- 与疼痛说再见--带状疱疹的防治
- 何谓“刺家不诊”
-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释疑
- “以经取之”释义
-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真实含...
- 《九针十二原篇》说些什么(草稿...
- 带状疱疹可针灸治疗吗?
- [精] “陷脉”“中脉”释疑
- [精] 阿是穴释义
- [精] 《灵枢》释疑四则
- 趣谈阿是穴
- “上守机”释义??2
- [精] “上守机”释义??1
- 拳道中枢(大成拳论) 转载
- 内功针刺点穴疗法
- 《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
- 侠骨佛心??纪念王选杰先生
- 神奇的灸疗!
- 桩法
- 试 力
- 试力形式
- 大成拳里的步法练习
- “谷气来也徐而和”析疑
- 作者:胥荣东|发布时间:2009-09-27|浏览量:1712次
原载《上海针灸杂志》杂志
胥荣东1 张军伟2
(1、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 100029)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胥荣东
[摘要]:关于《灵枢?终始篇》中的“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一语,历代医家及目前一般针灸书籍多将其解释为针感,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并参照《黄帝内经》其它篇章的相关论述,认为其本意是指医者诊脉时手下的感觉,而不是指针感。
[主题词]:脉诊;谷气;气至;九针
Dispelling the doubt of “Gu QI coming slowly and peacefully”
Xu Rong dong1 , Zhang Jun wei2 (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China 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For the phrase “Xie Qi coming tightly and fast, Gu Qi coming slowly and peacefully”, at present it is mostly explained the feeling of acupuncture .Basing on many years, clinical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lso referring to the expound of concerning chapters in <HUANG DI NEI JING >, the author hold that the phrase’s original idea is not the feeling of acupuncture but the sensation under his hand when the doctor feeling the patient’s pulse.
KEY WORDS Diagnostics of pulse Gu Qi Qi Zhi Nine kinds of needles
出自《灵枢?终始篇》的“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一语,是针灸理论中极为重要的论述,对于其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手法的具体实施,对于指导针灸临床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一般针灸书籍多将其解释为术者针刺时针下的感觉。但实际上,原文的本义指的是诊脉时医者指下的感觉。本文将重点分析“谷气来也徐而和”,同时“邪气来也紧而疾”之意自然明了。
1 何谓“谷气至”
在《灵枢?终始篇》对“谷气至”一词有着的详尽的解释 。何谓“谷气至”?“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那么“已补而实,已泻而虚”又是如何来判断的呢?“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 由此可见,“气至”实际上也就是“谷气至”缩语,其判断标准就是脉象的改善,这也是文中不厌其烦地反复多次强调脉诊在针刺前后的重要作用的原因。此外,在《灵枢?小针解篇》对此也有明确的解释与说明:“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关于“气口”的含义,王冰注曰:“气口则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1]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证明,“谷气至”并不是施术者针下或患者的针刺局部感觉及循经感传,而是从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而做出的判断。对此,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有所察觉:“邪气,病气也;谷气,元气也,即胃气也。此虽以针下之气为言,然脉气之至亦如此。”
文中的“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气和乃止 ”“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的含义是相同的,指的都是行针刺补泻手法以后,机体逐渐恢复健康的良好状态;换言之,“谷气至”与“气调”、“气和”、“气至”是同义语。而“气调”、“气和”、“气至”的判断标准同样也都是针刺前后脉象的改善而不是针下感觉。
2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将“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解释成针刺时手下的针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后世较多使用毫针等能够深刺的针具,而较少应用九针中的其他针具,因而习惯于用毫针针法解释所有针刺手法。但实际上,在《黄帝内经》时代,所有疾患的针刺治疗,除特殊说明外,都是从九针之中选取与疾病相适应的针具的。正如《灵枢?官针篇》所述:“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在《灵枢?终始篇》中,“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的前后文是这样论述的:“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从文中可以看出,“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是对其前面的文字“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的解释与说明,“紧而疾”是指“脉动而实且疾者”,其为“邪气来也”,故当“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与“谷气来也徐而和”指的都是“邪气”未至的“脉动”状态。而其后的“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则是论述具体的针刺方法与治病机理,其语意是前后连贯的,若释成针刺者手下之感则与原文前后语意不符。此外,“邪气来也紧而疾”中的“紧”字,在《黄帝内经太素》中作“坚”[2],显然指的是脉象而非针刺时手下的感觉。
另外,针感的产生除了患者的敏感程度及提插捻转的强度外,针刺深度也是关键的因素之一,而文中的“浅而留之,微而浮之。”的针刺方法,显然不易出现“针下得气”的针感。从事针灸临床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般刚刺入时针感会比较强,随照时间的流逝,针感就逐渐减弱;但脉象的改善正好相反,随着留针时间的增加,脉象也会逐渐改善。所以这里的“其气以至”显然指的是脉象的改善而不是针下的感觉。另外,既然要求“静以久留”而且要“不知日暮”,中间就不可能时常去通过针刺手法体会针感,但诊脉还是可以的。
我们知道,针刺取得疗效的前提是“谷气至”,而“谷气至”实质就是“已补而实,已泻而虚。”具体治疗法则是“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深刺”可选取员利针、毫针、长针及大针等针体较长的针具;“浅刺”则应选取?针、员针、?针等适合浅刺的针具。尤其是“?针”,因为其作用恰好是“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非常适合“脉虚者”的治疗。放血治疗在《黄帝内经》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治疗方法,“去其血脉”就是指用锋针放血[3]。然而?针也是很难体会针下得气的,因为其形状是“取法于黍粟之锐”,“大其身而员其末”无法刺入体内,只能是“按脉勿陷”。而放血治疗术者是无法体会针下感觉的,当然用?针、员针、等针具也是一样,尤其是员针,实际上是按摩用的工具,当然就更不能够体会针感了。
3 结论
综上所述,“谷气至”与“气调”、“气和”、“气至”是同义语,其判断标准都是针刺前后脉象的改善,而不是针感。所以在针灸临床上要避免以往那种片面追求所谓“得气”的做法。如《灵枢?官针篇》“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也没有要求“针下得气”。据笔者的临床经验,针感强疗效未必一定就好,尤其是在应用的腕踝针与腹针等针法时,均不要求出现针感,但疗效却很好,由此也可以证明针刺不一定要出现针感才有效。笔者在欧洲工作期间,因患者多惧针,所以当时应用“内功针法”中的快速进针法[4],针感虽轻,但疗效却也令人满意。因此正确理解《黄帝内经》中“谷气至”的本来含义,尽量做到针刺无痛,避免患者无谓的痛苦,对于正确指导针灸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8
2、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29
3、胥荣东,张军伟.“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真实含义.中国针灸,2004,24(增刊);116~118
4、胥荣东.大成拳养生功法.第二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92~98
作者简介: 胥荣东,男,1962年8月出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 内经针法与内功针法。
联系电话:13020037482。
(备注∶文中所有引自《灵枢》的原文均出于: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明?赵府居敬堂刊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引自《素问》的原文则出于: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