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接触过的西晋太康二年古琴“...
-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
- 令人“头痛”的头痛??《中老年...
- 内功针刺治疗经筋病(二)
- 关于“穴位”一词英文翻译的一点...
- 胥荣东的博客地址http://...
- 鄙人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筋...
- 本人新书《筋柔百病消》可在线阅...
- 胥荣东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
- 贵州卫视将播放鄙人主讲的养生节...
- 方舟子说经期性生活不影响健康也...
- 鄙人从本周一开始在北京卫视《养...
- 我曾接触过的西晋太康二年古琴“...
- 内功针刺治疗经筋病(一)
- 令人“头痛”的头痛??《中老年...
- 伤寒论中的方言土语(转载)
- 养生,从“上守神”开始《中老年...
- 话说中医
- 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山东卫视-《大成拳养生术》视频...
- 关于李小龙与大成拳
- [精] 实习心得
- [精] 上守机
- 欲灭中医先灭汉字
- 针灸名医黄石屏(转载)
- 祝针灸万岁!-------毛泽...
- [精] 何谓导师
- 附子 锁谈 (转载)
- 王婆卖瓜一下
-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
- 记住这位网友的话
- 批评笔者的文章
- “信不信中医”是个假话题!
- [精] 近期即将发表的论文:《...
- [精] 近期即将发表的论文:“...
- 《大成拳养生功法》内容提要
- [精]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
-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
-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武术
- 郭云深的半步崩拳
- 我的习拳之路
- 转载:意拳.大成拳文章汇编目录...
- 《黄帝内经》针法探秘
- [精] 大道无门
- 《转贴》站桩悟道
- 针刺治神与导引行气
- 说说中风
- 与疼痛说再见--带状疱疹的防治
- 何谓“刺家不诊”
-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释疑
- “谷气来也徐而和”析疑
- “以经取之”释义
- 《九针十二原篇》说些什么(草稿...
- 带状疱疹可针灸治疗吗?
- [精] “陷脉”“中脉”释疑
- [精] 阿是穴释义
- [精] 《灵枢》释疑四则
- 趣谈阿是穴
- “上守机”释义??2
- [精] “上守机”释义??1
- 拳道中枢(大成拳论) 转载
- 内功针刺点穴疗法
- 《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
- 侠骨佛心??纪念王选杰先生
- 神奇的灸疗!
- 桩法
- 试 力
- 试力形式
- 大成拳里的步法练习
-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真实含义
- 作者:胥荣东|发布时间:2009-09-27|浏览量:1899次
原载《中国针灸》杂志
胥荣东1 张军伟2
(1.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 100029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对“持针之道”的论述对针灸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其中“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含义今人多有误解,认为是避开血脉而刺,但是其真实含义确恰恰是直刺血脉。本文将从今人误解原因,原句上下文及内经全篇进行分析,参考针刺禁忌,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及其临床运用上阐释其真实含义。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胥荣东
[关键词] 正指直刺 无针左右 避开血脉 直刺血脉
The true meaning of “zheng zhi zhi ci,wu zhen zuo you”.
Xu Rongdong1,Zhangjunwei2(1.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Beijing 100029;2.Zhang Junwei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ABSTACT Objective The expound of “ci zhen zhi dao” in The Miraculous Pivot is very important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tion in the clinic. However the meaning of “zheng zhi zhi ci,wu zhen zuo you” in this passage is often mis-understood today .Many people think its meaning is “stabbing without the blood vessel”,but its true meaning is “stabbing the blood vessel”.In this passage we will explain its true meaning from the reason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the whole passage of the huang di nei jing , the taboo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expressing of the doctor befor and its clinical use .
KEY WORDS Zheng zhi zhi ci,Wu zhen zuo you;Stabbing the blood vessel;Stabbing without the blood vessel.
一、“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现行解释及依据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如下重要论述:“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其中关键之处今人多误解其义,如由多所院校校释审定的《灵枢经校释》一书中,将“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解释为:“避开穴位上的血脉下针,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 对“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自然也释之为:“如果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显得很清楚,用手去按摩也会感到触手坚实,下针时就可避开血脉刺进腧穴。”笔者查阅多种针灸书籍与文献,基本上都遵从此说。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该书在注释“视之独澄”一句时,引用了张志聪的有关论述:“刺节真邪篇曰:六经调者,谓之不病。……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故有血络横在于经腧者,当视之独澄,切之独确,而去之也。” 值得注意的是张志聪在论述这段文字的最后是“而去之也”,此话的含义显然不是“避开血脉刺进腧穴”。
二、“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真实含义
笔者认为“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真实含义是“正指直刺血脉,无针其左右”。
1、在具体语境中的分析及理解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正指直刺”之前,要“审视血脉: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血脉者,经脉也;腧者,腧穴也,既然横居于腧穴,直刺之可也,何必避之?从上下文来看没有“避之”的理由。若真要避之,直书“血脉者,避刺之!”可也,又何必这样暧昧,这样兜圈子?另外,这里指的是在腧横居的血脉,若在腧横居的血脉不可刺,难道其它部位的反倒可以刺了吗?这也是说不通的。如果是要避刺之,“视之独澄”足矣,又何必“切之独坚”。之所以一定要坚持“切之独坚”,那是因为要为“刺之”做准备。《灵枢》成书的时代,造纸术尚未发明,古人是在竹简上刻字的,所以惜墨如金,本来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为何非得要多费笔墨(实际上是费力的刻字)解释半天呢?还有,为何不在其他地方提“正指直刺,无针左右”,而单在此处强调呢?这显然是因为此处刺的是在腧横居的血脉,若针左右就刺到血脉以外了。那又为何不说“无针上下”呢?因为血脉的走行一般都是上下方向的,故上下有些移动是允许的,刺中上下还可,若刺在左右就错了,为何又在此处这样强调“持针之道,坚者为宝”?稍有刺血临床体会的人都知道,刺血脉尤其是细小的血脉并非易事,若持针不坚则很难刺准的。
从文中可以看出,后面一段文字是对“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这几项治疗原则的具体解释,“宛陈则除之”的适应症及具体针刺方法就是:“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古人用词是很讲究的,请注意描述毫针手法的用词是:“泻曰必持内之”、“补曰随之”,有轻巧悠闲之感;而在描写刺血时用词则为:“急取诛之”、“正指直刺”、“刺之无殆”,动作显得有些迅猛刚劲。正如《类经?十九卷》注曰:“必无留血,急取诛之:凡取血络者,不可使有留血,宜急去之也。”
实际上,在《针灸甲乙经》一书中,“血脉者”三字之前原本有“取”字,而“澄”字在《针灸甲乙经》及《太素》中则作“满”。这样原文的意思就彻底明了了:“取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满,切之独坚”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取”字其后自然不会呼应“避开血脉刺进腧穴”,而只能是“而去之也”。另外,从“横居”、“独满、“独坚”的描述,也可看出此时的血脉是处于非生理状态的,这是因为“……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之故。不通则为病态,故当通之,治疗之法是“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这也就是《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所讲的“宛陈则除之”。“视之独澄”也好,“视之独满”也好,在此处指的显然是浅静脉而非深静脉或动脉,既然是浅静脉又有什么不可刺的呢? 其实在《素问 刺疟篇》中就连“阶上动脉”都是可以刺血的:“疟发身方热,刺阶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
2、在上下文及内经全篇的理解
在《素问 刺腰痛篇 》有如下的具体描述:“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在 缺上部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请注意,其中的:“在缺上部下五寸横居”与“在腧横居”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在缺上部下五寸横居”表明了“腧”的具体部位而已,既然“在缺上部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可以并且应该“出血”,那么“在腧横居,视之独满,切之独坚”的“血脉”当然同样也可以并且也应该“出血”治疗,自然也就没有任何必要避开血脉刺进腧穴了。
实际上《素问?针解论》对此早有明确的注解:“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其中“九针”显然指的是除毫针之外,还有锋针等其他八种针具使用。其中锋针的作用就是“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另外,针刺为现代用语,古代“刺”多指火针与刺血等,与“诛”有类似含义,如“荆柯刺秦王”。在《灵枢?小针解》中也有相似的解释:“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盛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在《灵枢》时代,毫针应用不像现在这样“一针独秀”,锋针及火针等其他八针则较现在应用更为广泛,故曰:“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尤其是用于“宛陈则除之者”的锋针,也即是刺血疗法在当时是很常用的。
3、《内经》中有大量刺血疗法的论述
在《素问 刺疟篇》中有大量刺血脉的论述,从该篇论述可以看出治疟的基本原则是:如果血脉可见,尤其是“在腧横居,视之独满,切之独坚”的情况下,则应首先刺其血脉,只有当“脉不见”时,才选择它处刺血,如“剩十指间出血”。 其实“取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满,切之独坚”与“脉满大急”的含义是相同的,当然也可以“适肥瘦出其血也”,而且“取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满,切之独坚” 是对该节篇 “盛经”的最好注释。
《素问 刺腰痛篇 》基本上是以刺血脉来治疗腰痛的:从全篇看当时刺血脉是治疗腰痛的基本方法,只不过是要注意刺血的时机和出血量的多少而已。其中“右膝筋肉分间部外廉之横脉出血”是对“在腧横居”的最好注释,就连“在缺上部下五寸横居”的句型都与“在腧横居”完全一样。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来看:只有在“视之独满,切之独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在《灵枢?血结论》一文中,也有大量关于刺血脉的论述。其中的“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与此文的“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含义完全相同,指的都是刺血适应症。
《素问?缪刺论》中的“视其脉,出其血”,“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光视其经脉,切而从之” “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与“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含义完全相同,而其后的“出其血”、“去之”也与张志聪所注“当视之独澄,切之独确而去之也”相吻合。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有“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去其血”的记载。
实际上在《内经》162篇文章中,《素问》有20篇,《灵枢》有26篇大量对刺血疗法的阐述,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列举。诸多篇幅对刺血疗法的阐述是对《灵枢?九针十二原》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具体实施运用,也是对其的最好注解。
三、刺血疗法是在古今临床上的运用
刺血疗法是在古今临床上有非常广泛的运用,历代医家也非常重视对该法的运用
据《史记?扁鹊苍公列传》记载:名医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症,用 “砺针砥石”及刺血,起死回生。名医华佗对刺血也颇有心得,刺络出血治愈 “红丝疔”,为曹操治疗“头风症”,头部针刺放血,立即止痛,获效神速。《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中说:“帝(唐高宗)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仲,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立愈。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主张以攻邪做为治疗疾病的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而将放血疗法做为汗法之一。他十分崇尚针刺放血疗法,提出了该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临床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在《儒门事亲》中记载约三十则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其中治一目疾“出血如泉,约二升许”三日平复如故。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医家陈时荣,用针刺委中穴出血救一气绝女子,起死回生。刺络出血疗法在许多针灸医家论著中都有散在记载,而且在民间也有广泛的应用,详细记载可参考刘少林著《中国民间刺血术》。现代老中医王秀珍对刺血疗法也有独特的临床经验,及董景?先生的《董氏奇穴疗法》也有专门的论述。针刺放血疗法不仅在国内针灸界有一定影响,在国外也受重视,世界各国都有不少针刺放血治病的文字记载,比如在古希腊的西洋医学鼻祖希波格拉底的全集和古医书中。另外日本及朝鲜也有大量记载,其中我国医学对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笔者临床治静脉曲张:临床上静脉曲张,现代医学多采取手术及外敷包扎等方法,不仅疗效不理想,而且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其在《灵枢?血结论》论述如下:“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笔者正是视“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的轻重程度不同,在“视之独澄,切之独坚”的情况下,用火针“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在临床上获得了可靠而肯定的疗效。
理论是实践的高度概括,也是临床的重要指导原则,反过来临床实践也可以验证基础理论的正确与否。从以上临床上刺血疗法的广泛应用看“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含义也应该是直刺血脉,而不是避开血脉。
四、勤求古训:
古代医家对此段经文做何注释呢
马莳注释此段经文讲此段文字重点论述了医者贵在守神,同时其中讲到“乃正指而直刺之,无得轻针左右”则是对“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直接解释,其中“之”显然是指血脉,那么“正指直刺,无针左右”之意即正指直刺血脉,勿针刺血脉的左右。
马莳又注:“营卫生会篇云,营气化血,……其血为阳所搏,当上下行,此皆血之为病,故刺之者必出其血耳……”其中也正是因为“其血为阳所搏,当上下行” ,所以“刺之者必出其血耳”也就必需“正指直刺,无针左右”,而未云无针上下。
张志聪在注释此段经文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故有血络横在于经腧者,当视之独清,切之独确而去之也。”今人在理解这段注释时可能有所误解,“切之独确而去之也”中的“去”字显然不是“距离”或“避开”之意,而是“除去,去掉”之意,故而“正指直刺,无针左右”之意也就很明了了。
《类经?十九卷》 “正而不斜,则必中气穴” 、“详审血脉,然后刺之”也是对“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直接解释,显然也是直刺血脉,而非避开血脉之意。
从以上古人对《灵枢?九针十二原》的注释及阐述,不仅能看出“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确切含义,也可以看出《九针十二原》是临床上守神、治神及刺血的重要指导原则。
五、有关针刺禁忌的论述
针刺禁忌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记载,如“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五夺不可泻“;病人情绪不稳定,生活不正常,如大醉、大怒、大劳、大饥、大渴、大惊等。
《素问 刺禁论篇》此篇专门讨论针刺禁忌,但并没有说不许刺血脉,只是列举了由于刺血脉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大量的不良反应。由此反倒可以看出,当时的刺血脉应用是极为普遍的。当然刺血脉毕竟有一定的危险性,故当小心为之。
从内经有关针刺禁忌的论述中显然没有禁针血脉的论述,同样从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具体语境及《内经》全文看“正指直刺,无针左右”此段也并非针刺血脉的禁忌??“避开血脉刺进腧穴”。当然针刺血脉有其禁忌症,故刺时宜慎。
因此,不管是从内经原文语境的逻辑分析,上下文及全篇的内在联系,还是从针刺禁忌,古今医家的阐述注释及临床应用看,“正指直刺,无针左右”之意并非“避开血脉而刺”,而是直刺血脉,“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的具体实施运用。同时这段“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是对“上守神”的具体论述,而在此处运用否定句型“正指直刺,无针左右”也是对守神的强调。《内经》的理论是从临床中提炼出的精华,是临床的高度概括,临床的重要指导原则,因此我们对其理解不论是从原文还是古人的注释,最终还应回归临床,这样才不失去其本意。本文乃个人之管见,还望与诸位同道及方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校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5~32
2.黄帝内经素问.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3.明?马莳.黄帝内径灵枢注证发微.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8
4.明?张介宾.类经.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87~288
5.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1版,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5
6.刘少林,中国民间刺血术. 第1版, 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1~2
7.王秀珍 郑佩 孟雷,刺血疗法. 第1版 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2~3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