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手册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强直性脊柱...
-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饮食
- 红斑狼疮病人为何不能晒太阳
- 如何正确选择生物制剂治疗风湿病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系统性红斑...
- 通知:本人门诊概况及时间
- 不断完善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
- 痛风的饮食
- 痛风防治 重在饮食
- 强直性脊柱炎用常用药及生物制剂...
- 如何分辨“风湿”还是“类风湿”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指南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学习疾病相关...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指南
- 什么样的风湿病患者难康复
- 类风湿关节炎的目标治疗策略
- 早期诊断硬皮病
- 风湿性多肌痛(PMR)最新诊断...
-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研究现状
- RA患者,早期治疗是关键
- 风湿病治疗中激素应用的10点建...
- 评价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的指标...
- 关节炎患者如何运动
- 临床医生必须知道的150个知识...
- 2009年最新类风湿性关节炎(...
- 治痛风用药的误区
- 哪些药物会引起痛风发作
- EULAR 2009 类风湿性...
-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趋势
- 什么是免疫抑制剂?在风湿性疾病...
- 为什么用柳氮磺胺吡啶来治疗风湿...
- 如何合理使用氨甲喋呤?
- 氯喹是抗疟药,为什么也用来治疗...
- 什么是结节性红斑?
- 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 什么是雷诺氏现象?
- 糖皮质激素(GC)类药物在各学...
- TNF-α拮抗剂治疗类风湿关节...
- 什么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 风湿热和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
- 什么是骨关节炎/骨质增生/退行...
- 无症状高尿酸症是否需要治疗
- 西药联合中药治疗风湿病的目的
- 类风湿该使用什么治疗方案?
- 为什么氨甲喋呤作为一种抗肿瘤药...
-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为什么出现贫...
- 强直性脊柱炎应做哪些检查
- 重视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的早...
- 什么是回纹型风湿症?
- 强直性脊柱炎手册??诊断和治疗
- 类风湿性关节炎手册??诊断和治...
- 痛风手册-诊断和治疗
- 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的选择和应用
- 什么是风湿病
- 类风湿性关节炎能治好吗?-栗占...
- 多发性肌炎的治疗方案及原则是什...
-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如...
- 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须知
- 甲氨蝶呤在风湿病治疗中的专家共...
- 痛风病人能否喝鹿鞭酒?
- 痛风该怎么治疗?
-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只吃中药调节...
- 类风湿15年现活动期疼痛难忍怎...
- 莱福米特对将来生育会又影响吗?...
- 产后风湿如何诊断及治疗?
- 红斑狼疮患者须知
- 类风湿治疗念好“三字经”,走好...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晨僵有何临床...
- 青少年腰痛不容忽视-强直性脊柱...
- 强直性脊柱炎为什么会侵犯骶髂关...
- 防止强直性脊柱炎走向残废
- 生物制剂联手传统疗法治疗类风湿...
- 激素治疗风湿性疾病的最新建议?...
- 2008美国风湿病年会快讯-干...
- 2008美国风湿病年会快讯-系...
- 2008美国风湿病年会快讯-类...
-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的诊断和治疗
- 如何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良药-...
- 说说激素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地位-...
- 青少年慎用雷公藤,为什么?
- 风湿病的心理治疗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显微镜...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大动脉...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混合性...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风湿性...
- 风湿病常见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 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在风湿病治疗中...
- 类风湿性关节炎游走性疼痛有何特...
- 肩周炎的诊断及治疗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何进行康复治...
- 风湿病常用检查方法有哪些?
- 骨关节炎病人该如何防护?
-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要不要“忌口”
- 红斑狼疮患者的忌口
-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防治
- 十大常见错误服药方法(转载)
- 骨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
- 什么是干燥综合征?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疑问小问...
- 如何判断红斑狼疮活动?
- 我国红斑狼疮诊断标准是什么?
- 系统性红斑狼疮知识小问答
- 红斑狼疮病人应如何自我保健?
- 强直性脊柱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 什么人易患强直性脊柱炎?
-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受损有哪些特点...
-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能结婚、生育...
- 如何判断类风湿关节炎是否为活动...
- 类风湿关节炎为什么会发生关节畸...
- 为什么类风湿关节炎要早期治疗?
- 类风湿关节炎能根治吗?
- 类风湿关节炎有哪些临床分型?
- 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关节炎...
- 强直性脊柱炎的预后如何?
- 为什么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要定期到...
-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指南
-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的...
- 激素的副作用主要有哪些?
- 类风湿性关节炎如何长治久安
- 临床医生诊断精短警句(转载)
-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 什么是痹证?
- 系统性红斑狼疮科普知识(二)
- 风湿病的护理
- 什么是风湿寒性关节痛?
- 痛风病人的饮食
-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中医是医学艺术-转载于中国健康...
- 痛风的预防和治疗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类风湿关节...
- 类风湿患者,不再做“迷途羔羊”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赖特综合征...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银屑病关节...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白塞病诊疗...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成人Sti...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风湿热诊疗...
- 风湿病的常见症状有那些?
- 类风湿治疗 请患者谨防“医托”
- 风湿病的冬病夏治
-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关...
- 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误区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注意什么?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系统性硬化
- 关节炎患者如何运动?
- 千万别忽视产后风湿病
- 关节炎患者的常规注意事项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骨性关...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干燥综合征
- 正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性
- 如何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 阴天下雨关节痛一定是风湿性关节...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原发性痛风
-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疗指南
- 作者:孙国民|发布时间:2008-07-26|浏览量:445次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概述】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骨骼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PM指皮肤无损害,如肌炎伴皮疹者称DM。其临床特点是以肢带肌、颈肌及咽肌等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改变,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亦可伴发肿瘤。本病病因不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理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及肿瘤等因素有关。在肌细胞内业已发现微小RNA病毒样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还发现在皮肤和肌肉血管壁与内皮细胞中,发现了类似副粘液病毒核壳体的管状包涵体。已经发现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肌肉起着重要作用。骨骼骨血管内有IgM、IgG、C3的沉积,特别在儿童型皮肌炎阳性率更高。恶性肿瘤与皮肌炎的相关现象提示肿瘤可以引起肌炎,这可能是由于针对肌肉和肿瘤的共同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的结果。我国PM/DM并不少见,但发病率不清楚。美国发病率为5/百万人,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2。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发病呈双峰型,在儿童5~14岁和成人45~60岁各出现一个高峰。
1975年Bohan和Peter将PM/DM分为五类:1、原发性多肌炎;2、原发性皮肌炎;3、PM/DM合并肿瘤;4、儿童PM或DM;5、PM或DM伴发其它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症)。1982年Witaker在此分类基础上增加了两类即包涵体肌炎和其它(结节性、局灶性及眶周性肌炎;嗜酸性肌炎;肉芽肿性肌炎;增殖性肌炎)。
【临床表现】
本病在成人发病隐匿,儿童发病较急。急性感染可为其前驱表现或发病的病因。早期症状为近端肌无力或皮疹,全身不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
1.肌肉
本病累及横纹肌,以肌体近端肌群无力为其临床特点,常呈对称性损害,早期可有肌肉肿胀、压痛,晚期出现肌萎缩。多数患者无远端肌受累。
(1)肌无力: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无力可突然发生,并持续进展数周到数月以上。临床表现与受累肌肉的部位有关。肩带肌及上肢近端肌无力:上肢不能平举、上举、不能梳头、穿头。骨盆带肌及大腿肌无力:抬腿不能或困难,不能上车、上楼、坐下或下蹲后起立困难。颈屈肌可严重受累:平卧抬头困难,头常后仰。喉部肌肉无力造成发音困难,声哑等。咽、食管上端横纹肌受累引起吞咽困难,饮水发生呛咳、液体从鼻孔流出。食管下段和小肠蠕动减弱与扩张引起反酸、食道炎、咽下困难、上腹胀痛和吸收障碍等。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的症状难以区别。胸腔肌和膈肌受累出现呼吸表浅、呼吸困难,并引起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肌无力程度的判断: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能轻微收缩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做平面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抗地心吸引力);
4级:能抗阻力;
5级:正常肌力。
(2)肌痛 在疾病早期可有肌肉肿胀,约25%的患者出现疼痛或压痛。
2.皮肤
DM除有肌肉症状外还有皮肤损害。多为微暗的红斑。皮损稍商出皮面,表面光滑或有鳞屑。皮损常可完全消退,但亦可残留带褐色的色素沉着、萎缩、疤痕或白斑。皮肤钙化也可发生,特别在儿童中出现。普遍性钙质沉着尤其见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皮肤损害的特点:
(1)眶周水肿伴暗紫红皮疹,见于60%-80%DM患者;
(2)Gottron征,皮疹位于关节伸面,多见于肘、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处,也可出现在膝与内踝皮肤,表现为伴有鳞屑的红斑,皮肤萎缩、色素减退。
(3)颈、上胸部“V”区,弥漫性红疹,在前额、颊部、耳前、颈三角区、肩部和背部亦可见皮疹。
(4)底和指甲两侧呈暗紫色充血皮疹、手指溃疡、甲缘可见梗塞灶、雷诺现象、网状青斑、多形性红斑等血管炎表现。慢性病例有时出现多发角化性小丘疹,斑点状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轻度皮肤萎缩和色素脱失,称为血管萎缩性异色病性DM。
(5)部分患者双手外侧掌面皮肤出现角化、裂纹,皮肤粗糙脱屑,如同技术工人的手相似,称 “技工”手。这尤其在抗Jo-1抗体PM/DM中多见。
以上前两种皮损对DM诊断具有特征性。皮损程度与肌肉病变程度可不平行,少数患者皮疹出现在肌无力之前。约7%患者有典型皮疹,始终没有肌无力、肌病、肌酶谱正常,称为“无肌病的皮肌炎”。
3.关节
关节痛和关节炎见于约20%的患者,为非对称性,常波及手指关节,由于手的肌肉萎缩可引起手指屈曲畸形,但X线相无骨关节破坏。
4.消化道
10%-30%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为食道上部及咽部肌肉受累所致,X线检查吞钡造影可见食道梨状窝钡剂潴留。
5.肺
约30%患者有肺间质改变。急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发绀、可闻及肺部细湿罗音,X线检查在急性期可见毛玻璃状、颗粒状、结节状及网状阴影。在晚期肺纤维化X线检查可见。蜂窝状或轮状阴影。部分患者为慢性过程,临床表现隐匿,缓慢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干咳。肺功能测定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障碍。肺纤维化发展迅速是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6.心脏
仅1/3患者病程中有心肌受累,心肌内有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和变性,局灶性坏死,心室肥厚,出现心律紊乱,充血性心力衰竭,亦可出现心包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约30%出现异常,其中以ST段和T波异常最为常见,其次为心传导阻滞、心房纤颤、期前收缩、少到中量的心包积液。
7. 肾脏
肾脏病变很少见,极少数爆发性起病者,因横纹肌溶解,可出现肌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少数PM/DM患者可有局灶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但大多数患者肾功能正常。
8. 钙质沉着
多见于慢性皮肌炎患者,尤其是儿童,钙质在软组织内沉积,若钙质沉积在皮下,则在沉着处溃烂可有石灰样物流出。
9.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与恶性肿瘤
约有1/4的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可发生恶性肿瘤。DM发生肿瘤的多于PM,肌炎可先于恶性肿瘤2年左右,或同时或后于肿瘤出现。所患肿瘤多为实体瘤如:肺癌、胃癌、乳腺癌、鼻咽癌及淋巴瘤等。肿瘤切除后肌炎症状可改善。
10.其它结缔组织病
约20%患者可伴有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结节性多动脉炎等,PM和DM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并存,符合各自的诊断标准,称为重叠综合症。
11. 儿童PM/DM
儿童DM多于PM,约为10倍~20倍,起病急,肌肉水肿、疼痛明显、视网膜血管炎,并常伴有胃肠出血、粘膜坏死,出现呕血或黑便,甚至穿孔而需外科手术。疾病后期,皮下、肌肉钙质沉着,肌萎缩。
12.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起病隐匿,病变累及四肢近端肌群外,尚可累及远端肌群。与PM不同的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对称性差,指屈肌和足下垂常见,肌痛和肌肉压痛罕见。肌酶正常,对激素治疗反应差。病理特点为肌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查到嗜酸性包涵体,电子显微镜显示胞浆和胞核内有管状和丝状包涵体。
【诊断要点】
对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对不典型病例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病鉴别,例如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风湿性多肌痛等疾病。PM/DM诊断要点:
1.症状、体征
( 1 ) 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以及颈肌、咽肌、呼吸肌无力,逐渐加重,可伴肌痛。
( 2 ) 典型的皮疹及分布。一些患者在发病初皮疹仅出现在眼内眦及鼻梁两侧,或有典型皮疹而无肌无力者应引起注意。
( 3 ) PM/DM患者发热并不少见,特别是并发肺部损害者。
2.辅助检查
( 1 ) 血清肌酶:绝大多数病人在病程某一阶段可出现肌酶活性增高,为本病诊断的重要血清指标之一。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醛缩酶(ALD)、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碳酸酐酶III等。上述肌酶以CK最敏感,肌酶活性的增高表明肌肉有新近损伤,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因此肌酶的高低与肌炎的病情变化呈平行关系。可用于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的评价指标。肌酶的升高常早于临床表现数周,晚期肌萎缩后肌酶不再释放。在慢性肌炎和广泛肌肉萎缩患者,即使在活动期,肌酶的水平也可正常。
CK有3种同功酶:CK-MM (大部分来源于骨骼肌、小部来自心肌);CK-MB(主要来源心肌,极少来源骨骼肌);CK-BB(主要来源脑和平滑肌)。其中CK-MM活性占CK总活性的95% ~98%。PM/DM主要以CK-MM的改变为主。碳酸酐酶III为唯一存在于骨骼肌的同功酶,骨骼肌病变时升高。但未作为常规检测。其他肌酶同时来源于其他组织器官对PM和DM的诊断帮助不如 CK。
(2) 肌红蛋白测定
肌红蛋白仅存于心肌与骨骼肌,当肌肉出现损伤、炎症、剧烈运动时肌红蛋白均可升高,在多数肌炎患者的血清中增高,且与病情呈平行关系。有时可先于CK。
(3) 自身抗体
①抗核抗体(ANA):在PM/DM阳性率为20%-30%,对肌炎诊断不具特异性。
②抗Jo-1抗体:是诊断PM/DM的标记性抗体,阳性率为25%,在合并有肺间质病变的病人中可达60%。抗Jo-1阳性的PM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肌无力、发热、间质性肺炎、关节炎、雷诺征、“技工手”。
(4) 肌电图
几乎所有病人都可以出现肌电图异常,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即在肌肉松弛时出现纤颤波、正锐波、插入激惹及高频放电;轻微收缩时出现短时限低电压多相运动电位,最大收缩时出现干扰相。
(5)肌活检
取受损肢体近端肌肉如三角肌、股四头肌,有压痛、中等无力的肌肉送检为好,应避免肌电图插入处。肌炎常呈灶性分布,必要时需多部位取材,提高阳性结果。
肌肉病理改变:①肌纤维间质、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为主)浸润。 ②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表现为肌束大小不等、纤维坏死,再生肌纤维嗜碱性,核大呈空泡,核仁明显。 ③肌纤维萎缩以肌束周边最明显为特征。皮肤病理改变无特异性。
3.PM和DM的诊断标准
Bohan 和Peter (1975)提出的诊断标准:
(1)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伴或不伴吞咽困难和呼吸肌无力;
(2)血清酶谱升高,特别是CK升高;
(3)肌电图异常;
(4)肌活检异常;
(5)特征性的皮肤损害。
具备上述(1)、(2)、(3)、(4)者可确诊PM,具备上述(1)-(4)项中的三项可能为PM,只具备二项为疑诊PM。具备第(5)条,再加三项或四项可确诊为DM;第(5)条,加上二项可能为DM,第(5)条,加上一项为可疑DM。
4.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⑴运动神经源病:肌无力从肢体远端开始,进行性肌萎缩,无肌痛,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害。
⑵重症肌无力:为全身弥漫性肌无力,在进行性持久或反复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血清肌酶、肌活检正常,血清抗乙酰胆硷受体(AchR)抗体阳性,新斯的明试验有助诊断。
⑶肌营养不良症:肌无力从肢体远端开始,无肌压痛,有遗传家族史。
⑷风湿性多肌痛:发病年龄常大于50岁,表现为颈、肩胛带及骨盆带等近端肌群疼痛、乏力及僵硬,血沉可增快,肌酶、肌电图及肌肉活检正常,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明显疗效。
⑸感染性肌病:肌病与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相关,表现为感染后出现肌痛、肌无力。
⑹内分泌异常所致肌病: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周期性瘫痪,以双下肢乏力多见,为对称性,伴肌痛,活动后加重,发作时出现低血钾,补钾后肌肉症状缓解;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肌病,主要表现为肌无力,也可出现进行性肌萎缩,常见为嚼肌、胸锁乳突肌、股四头肌及手的肌肉,肌肉收缩后弛缓延长,握拳后放松缓慢。
⑺代谢性肌病:PM还应与线粒体病、嘌呤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等肌病相鉴别。
⑻其他:还应与药物所致肌病鉴别,如大剂量激素长期使用所致肌病,肌痛从下肢开始,肌酶正常;青霉胺长期使用引起的重症肌无力等;乙醇、氯喹(羟氯喹)、可卡因、秋水仙碱等均可引起中毒性肌病。
【治疗方案及原则】
1. 一般治疗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进行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肌肉萎缩,症状控制后适当锻炼,给以高热量、高蛋白饮食,避免感染。
2. 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本病的首选药物,通常剂量为泼尼松1.5-2mg/kg/d,晨起一次口服,重症者可分次口服,大多数患者于治疗后6-12周内肌酶下降,接近正常。待肌力明显恢复,肌酶趋于正常则开始减量。减量应缓慢(一般1年左右),减至维持量5-10mg/d后继续用药2年以上,在减量过程中如病情反复应及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对病情发展迅速或有呼吸肌无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者,可用甲基强的松龙0.5-1g/d静脉冲击治疗,连用3天,改为60mg/d口服,再根据症状及肌酶水平逐渐减量。应该指出:在服用激素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感染情况,必要时加用抗感染药物。
(2)免疫抑制剂:对病情反复及重症患者应及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及时避免不良反应。
①甲氨蝶呤(MTX):常用剂量量为10-15mg/周,口服或加生理盐水20ml,静脉缓慢推注,若无不良反应,可根据病情酌情加量,但最大剂量不超过30mg/周,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维持治疗数月至1年以上。有的患者为控制该病单用MTX五年以上,并未出现不良反应。MTX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肝酶增高、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口腔炎等。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②硫唑嘌呤(AZA):常用剂量为2-3mg/kg/d口服,初始剂量可从50mg/d开始,逐渐增加至150mg/d,待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维持量为50mg/d。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肝酶增高等。用药开始时需每1-2周查血常规一次,以后每1-3月查血常规和肝功能一次。
③环磷酰胺(CYC):对MTX不能耐受或不满意者可改用CYC50-100mg/d口服,对重症者,可0.8-1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冲击治疗。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出血性膀胱炎、卵巢毒性、诱发恶性肿瘤等。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肝功能。
3.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如果切除肿瘤,肌炎症状可自然缓解。
【预后】
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本病可获香满意的长时间缓解,患者可从事正常的工作、学习,同常人享有相同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儿童患者更佳。成人患者可死于严重的进行性肌无力、吞咽困难、营养不良以及吸入性肺炎或反复肺部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多肌炎并发心、肺病变者,病情往往严重,而且治疗效果不好。儿童通常死于肠道的血管炎。合并恶性肿瘤的肌炎患者,其预后一般取决于恶性肿瘤的预后。
特别声明:刊登内容和有关咨询答复不代表本人诊断和处方,内容仅供参考。患者如需获得诊断和处方,请及时到医院就诊。转载于<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
TA的其他文章: